892人观看本次直播
2020-12-18
11:01
张建强 无人电动集卡在港口中的应用与思考
张建强: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今天能在这里给大家做一个汇报,下面我就站在下游用户的角度,介绍一下无人电动集卡和港口的应用和思考。同时借此机会也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天津港的无人驾驶。
我的介绍将从四个方面进行。
01项目背景
为提升港口形象,引领未来发展趋势,达到减少人力成本,提高港口通过能力使效率更加稳定,可计划性更强,可预见性更准的效果。2017年12月,天津港集团联合主线科技,单方合作开发了无人驾驶集卡,力求将传统的码头打造成水平布局的全自动化码头。
02项目情况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天津港,褚斌董事长向习总书记汇报无人驾驶电动集卡项目情况。
2020年10月17日全球首次机装箱传统码头无人自动化改造全流程实船作业在天津港取得成功,为世界智慧港口建设给出了“天津范本”。
自本年的1月份规模化运营至今,累计的里程40万公里,累计运输28万TEU。我们将天津港和无人驾驶规划为三个阶段,1.0阶段是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阶段,过去的两年,枝江无人驾驶技术从公路到码头,让无人集卡逐步认识码头的设备、系统,无人集卡等。2.0阶段也就是规模化运营阶段,无人驾驶实现产品化,码头的设备系统要认识无人集卡,无人车队能够适应融入码头生产环境,无人集卡多卡。3.0阶段也就是未来的1-2年,无人集卡进化为可靠的产品,与码头适应集装箱码头3.0智能交通系统原控方案。
03技术方案
①码头生产管理系统TOS编排生产作业计划,ECS根据TOS指令自动规划岸桥、场桥等机械设备的运行路线并控制设备运行,指挥设备完成作业。
②车队调度系统依据TOS、ECS和车辆信息调度管理场区内所有智能无人集卡,全局最优规划每辆无人集卡的导航行驶路线和导航速度,下发任务指令到车端。
③智能无人集卡依据感知定位和任务指令自动控制无人集卡从A点到达B点并完成指定作业,等待下一次作业任务。
用电部分,无人集卡就是在线卡的基础上,加装了无人驾驶,现控是用发动机、制动器和加速器来实现的,当初选择电动集卡也是为了让车辆控制更加精准,无人系统的硬件主要有激光雷达、前视相机、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满百的耗电在232,续航里程可以达到8小时,但是对于码头长年连续作业24小时还是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整车的电车组选择磷酸铁锂电池,该车采用的动力加双驱动,没有变速器的装置,输出电压/标称电压是480V~700.8V/614.4V(直流),额定容量404Ah。
无人集卡有:感知侧、融合层、预测侧、决策规划层、控制层、执行交互层。智能感知方面,针对应用场景的需求,设计了专用的CNN和递归神经网络。无人集卡的高精定位,分为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两种,绝对定位就是依据北斗的GPS和IMU、LIdar多传感信息融合实现全局高精定位,相对定位是编码反光柱、CPS引导实现cm级精准对位,目前是正负两厘米。
无人集卡规划控制,横向规划控制的目的在于保持当前的车道、往左变道。完成作业港口的任务。
04思考与展望
未来无人集卡的智慧化升级将围绕计算智能、记忆只能、交互智能,计算智能多模式环境感知技术构建向多模信息输入的深度学习网络架构。计算智能:多模环境感知技术构建面向多模信息输入的深度学习网络架构:多元定位信息的高精定位技术构建面向港内环境区块特点自适应定位框架。记忆智能:基于15万TEU超大规模场景数据训练构建港口环境数据模型:依托“技术驱动”和“数据驱动”,驱动记忆附属智能。交互智能:综合智慧码头自动化设备交互因素,无人集卡高效有序与岸桥、锁站、场桥作业配合:加快接管策略、远控策略、诊断系统基础版本升级迭代,推进无人驾驶多及控制上线进程。
下一步也在加快开发的通过5G将图像回传到远控端,远控端的屏幕可以获取车辆信息,下方屏幕可以显示车辆的信息,操作人员可以选定车辆进行远程操作。未来的应用也将从无人集卡向人工智能运输的机器人转移,目前我们也在进行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的开发,第一代产品已经到了测试,我相信未来的码头水平运输作业会更加的智能。
对于电动重卡的应用思考,有几方面的思考和大家分享,一个还是鉴于电动重卡续航能力差,短期内最适合的应用场景还是港口、矿山等场内的作业场景。第二个是电池技术的更新,特别是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将极大的提高电动重卡的适用性。第三,快速充电虽然降低了充电时间,但对电力负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设施的大嗯投资反而会阻碍电动重卡的推广应用。第四,随着这些模式的推广,多种充换电合作模式将被企业进行探索,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找到适合的模式,电动重卡将在未来多种物流场景中被广泛应用。
我的汇报结束,谢谢大家。
11:01
高健 坚持绿色发展,推动锂电池梯次利用
高健: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代表中国铁塔做一个汇报。汇报的主题是坚持绿色发展,推动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
中国铁塔是三大体,移动电信联通合资的,把电力重组的公司,目前是200多万的基站,铁塔的成立将近6年了,基本上在这期间通信行业的共享率大幅度提升,尤其是4G网络强国,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是起了一定的作用。
铁塔前期五年三步走,包括在香港上市,现在又推出了新的模块,利用自身的有时位置优势有200万塔的落地,另外又分布在全国8万队伍,5万辆车做电力保障的能力输出,对能源公司一体两机翼。
能源公司这方面有两大创新业务,一个是换电业务,刚才讲到了车了,快递物流这是我们做的业务,目前我们换电业服务小额数已经超过了20万,而且作为公司的核心业务,在大力发展。尤其是在成都、湖南占比量非常高,尤其在湖北的疫情期间,铁塔的换电为疫区快递的运行提供了很大的棒长。
换电业务主要是分战略核心的东西是两个,一个是电池,打造铁塔整个产业链,打造铁塔换电的电池,当然我们更多是随着应用的实践发展,当初我们有三元电池、酸电池等,最后归到48和60两个系列,还有换电柜,目前已经到了2.0时代,这些换电的功能已经上弦。正在打造车电一体。
被发电实际上是我们铁塔公司的基础能力,备电、发电、监控和维持,现在测算有40G在运行。200万辆的电池,如果说停了电,电池能够发电,如果在长远的全球有发电机,有一张网的平台做保障。所以,我们这个典型的分布式的能源的保障的供应商,其实这个能力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像银行的网点、红绿灯、疫苗冷链柜这些都是需要电力的保障,或者遇到灾情,对社会的需求还是非常广泛,对于一个能力的输出就是作为备发电。
目前,在各个方面我们搞了将近两年了,在几百个城市的红绿灯上,尤其是今年印象比较深在绵阳,比2008年灾害还大的情况,在红绿灯上备电就做了发力,如果没有这个备电,红绿灯就很难维持。
第二部分,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应用实践,
我们历史应该是从2006年开始,2017年做了很大规模,这张图是我们做的这些事情。梯次利用这个事情是我们这个产业链的也是电动汽车的下游,大家都知道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这个已经是确定性的发展确实,在海量汽车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发展涉及到动力电池将来的回收利用,按照产业界或者科研界的专家学者,国家领导上书将来是个灾难。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问题的话,所以这个国家的相关部门相应的产业政策,包括一些技术性的、管理性的频繁出台,已经具备政策基本成形。
产业分析的量刚才各位专家和企业家都讲到个量,我就不分析了。随着迅猛的发展产业迅猛发展,这个是锂电池梯次利用,因为在发展不能有效解决的话,因为现在三元电池的回收不太一样,目前循环利用的价值投入和产出还不能完全覆盖,梯次利用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刚才讲到公司的优势,我们有200万基站,原来都是用在锂电的电池,公司在这方面是一个改革创新的公司,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做了大胆的创新,锂电池梯次利用我们通过不断的迭代,刚才讲了从2016年开始在不断迭代到现在做了大量的问题,也发现了很多问题,我们也将是不断的进步。到现在为止,基本上都已经平稳发展了,没有什么问题,我们体系已经比较完善。
目前产品是两个路线,一个是模组模块,一个是电池包。大基站和小基站,小基站机柜是以梯次动力电池的模组来,比亚迪6换电的模式。覆盖机房、机柜、拉远三个场景,常规、长延时、新能源、微网四个工况。相关的技术我们起标、检测规范也是按照这个做的采购在应用。
平台方面,实际上我们原来刚才给大家讲的是一张网,这是实时监控,锂电池从站上,从车上下来不是一个新电池,所以它的维持性不是很好,如何保障它出厂的质量,保证现在创新性的提出梯次的柔性利用,平台共分为出厂检测、入网检测、在网检测、全景视图、系统管理五大功能模块,到站要看是不是一致包括运行当中后去的管理。以及在动力电池梯次的一套体系,前不久和京沪高铁也谈过,保证分布式动力电车梯次利用的安全性能。
成果成效方面,我们现在已经有40多万基站,已经投了好几个月了。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铁塔的发展,刚才没有讲再给大家解释一下,我们推的移动联通的电池是备用,所以铅酸140就够用了,铁塔的发展用的是基础设施服务。一个要为用户解决停电的问题,还要解决电费的问题,刚才也讲到了这个问题。我们典型的分布式用户侧,也是一个典型的需求侧,这方面我们认为整个电力体随着发展和发电侧到电网侧再到用户侧,随着发展新能源的技术,对电费的需求非常大。我们本来有基站,希望在将来电池尤其是锂电池梯次利用,它的寿命还是非常好的特性,主动的循环性,做相关贴补,这个度电成本高的地方,电费差大,我们目前梯次电池成本应该在4毛钱以内,光电池来看,它的用电成本这么测算的话是比较低的,是4毛以内了。
这是一个,我们现在考虑的,尤其是5G以来,我们基站的共享率提高之后,5G来了电费,电量的消耗会进一步的扩大,这样的话
11:01
薛忠民 加强自主创新,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薛忠民: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刚才周院士给我们一个高瞻远瞩的讲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描述,今天这个题目非常好叫产业链创新发展。刚才高总也是我们中材科技的股东,我这个也算是命题作文,我想报告的内容分两个方面,我尽量简化。
一个是锂电池行业市场和锂膜产业的发展趋势,第二个是中才俩技锂膜产业的实践给各位做汇报。
第一部分,锂电池行业市场和锂膜产业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是一个高确定性的成长趋势,已经确定了,特别是在今年的1季度和上半年,尽管在疫情期间,中国的锂电池或者是新能源汽车遇到了谷底,但是海外的不管是疫情怎么冲击,今年是爆发式增长。所以,整个进入这个拐点以后,我们相信新能源汽车对锂电的需求一定是一个爆发式的牵引力,所以在产业链上谈的还是新能源汽车作为最主要的切入方向。
关键的事件首先是政策,是强有力的支持,包括这里面有一个方案,中国公布了新的规划,新的一些产业规划。所以,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自上而下的强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第二个就是整个平价的高确定性,平价表格理论第一个是加大了补贴的力度,另外一个动力电池成本产业发展下降,就像刚才可能是惠总讲的,真正的风电、太阳能实际上这个成本下降了,锂电可能下一步也是往这个方向发展,这就是产业链成熟以后我们有这样的潜力和趋势。这是一个平价的高确定性。
另外一个就是优质产品不断的推出,就是新能源车大家知道,以前都是用着比较好,不知道具体的,但是从造车新视野,他们的市值已经超过了传统的。另外一方面整个传统车,特别是最近传统车它的态度极其明朗,德系三郎2020年全面的推动,大众五年计划投入超过330亿,所以这些一线车企的投入,我相信一定能够提供更多的优质车型,带动整个消费,真正的向电动车转化,所以这块电动车是一个增长。
另外一方面锂电技术的进步,使成本实现跨越式下降,大大的推动了应用领域日益普遍和普及化。这里我就不再一一详细阐述了,刚才高总已经提到了,包括小动力锂电,电力储惠总的报告非常精采,以及新增的光伏新能源储电。
大的结论是需求侧发展趋势,锂电池隔膜长期保持景气增长,新能源汽车行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2025年全球隔膜市场将超过250亿平方米,今年就是几十亿,所以这样带来很大的市场路径。这是我们测算的锂电隔膜的需求量,在十四五期间我们预计年均符合增长率要超过30%以上,这样才能够满足2025年锂电池在几大应用场景和应用领域的牵引下,供给做保障。
从供给端来看,也是在不断的发力,2019年锂膜产能是70亿左右,各隔膜厂商正在加速扩产,积极布局,今年两极分化更加清晰。中材科技通过和高总等两家联合以后,现在在今年这个行业占到了14%左右,其他的东丽转动的老牌企业。从需求市场来看,从技术端的需求端的要求,需要我们隔膜产业也做相应的技术需求。比如说对能密度,就是基膜、涂层轻薄化。再比如说长寿命,这里面实际上对隔膜来讲,也有一个如何贡献对电池的发挥作用。然后就是高安全性和低成本等等,所以对锂电池的发展对胳膊带来新的技术挑战。
第二部分,中材科技在锂膜产业自主创新发展的实践
中材科技的背景是这样的,首先是中央企业,中国最大,世界领先的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世界500强第187位,年营业收入超过3900亿元,拥有15家上市公司员工20万人,科技人员3.8万名。中国建材集团新才俩板块A股上市公司,由三个国家级研究院所改制设立,是特种纤维复合材料领军企业,其中风电叶片产业市场份额全球第一。中材料锂膜产业,专业从事高端锂离子电池胳膊研发、制造和服务。现有山东滕州/湖南常德/长沙、内蒙呼和浩特四个生产基地。目前基膜产能9.6亿平方米,致力于打造全球一流的锂膜企业。
目前锂膜的产业中材科技已经投产的产能是9.6亿平方米,在建产能6.28亿平方米,在建项目有16亿平方米,2025年期间我们有更大发展规划,上市公司肯定还有比较大,在250亿总的预计需求里面,我们希望有比较大的市场份额至少30%以上。
目前的基地内蒙古、山东、湖南常德等。在自主创新方面一直是想打造发展的新的动力源,着力创新动力的打杂,有3个升级的工程技术中心,6个禅学研合作还有6个方向。
在产品方面坚持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细致不再多说。主要还是要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这是从产品方面,包括同步大婶各种涂覆,各种体系在材料里面我们还是希望客户,尽量的满足客户需求。
在制造领域是规模化交付保障,全球领先的智能工厂,基于办公信息化、ERP、EMS和WMS的全面信息化工厂等。这些要靠先进的装备保障,但是这方面我们的产业链应该还有短板,目前绝大部分还是依赖于进口。
客户已经是通过了国际一些一流电池厂商的认证,我们励志进入全球一流企业,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发展战略。
最后,还是有几句结束话:1.锂电行业迎来高确定性增长;2.围绕锂电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形成产业核心优势;3.锂膜与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发展,实现价值链良性成长。
现在应该说锂膜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11:01
高保清 保障锂电池产业安全,拓展锂电多领域应用
高保清:尊敬的各位院士、各位领导专家,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
首先,非常感谢主办方创造了这么好的机会,今天我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共同共聚一堂在这里交流和探讨,我想讲我自己个人的一点看法,也是希望对锂电池产业链的创新有所注意。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讲我个人的想法和看法,首先是新能源汽车大势所趋、动力电池前景广阔,我们先从这个方面,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各国政府先后公布了禁售燃油车的时间计划,疙瘩国际整车企业也陆续发布了新能源汽车战略。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突飞猛进替代传统燃油车的趋势日趋明确。根据工信部2019年12越发不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规划销量占比将达到25%左右。从海外市场来看,随着碳排放的趋势来看用户端补贴力度的不断加大,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快速增长,像德国、瑞典、英国、法国等国也将于2030年至2040年之间,陆续禁售燃油车,未来新能源汽车和动力市场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巨大。
据全球汽车产业平台统计,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由2013年的15万辆增常至2019年的221万辆,全球动力电池出币量也随之从2013年的13.8GWh增长到2019年的116.6GWh,年均符合率增长率为43%,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20.6万辆,但是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部汽车的销量比例仅为4.68%,GGII预计,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将达到1150万辆,相交于2019年年均符合增长率为31.6%,2025年全球乘用车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达到747个GWh,行业与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第二个方面就是我国锂电池行业的成绩凸现,但是仍需要打造新优势,近十年以来,我国的锂电池行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为全球前列,应用领域也有消费领域扩展到新能源汽车领域,储能领域,尤其是在最近的几年时间内,伴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中国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中国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也实现了迅猛发展,产业化进程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涌现出宁德时代、比亚迪、中航锂电、国悬高科、亿维锂等一批全球领先的锂电企业。宁德时代已经跻身于第一方镇,与松下、LG化学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在各种不同类型求动力电池出货量榜单中,中国有5嫁衣裳企业跻身前世界行列。
我国是全球最有潜力的大市场,是推动全球制造业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锂离子电池产业从上游原材料如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等,到电池制造商整个产业链安全意义重大,仍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公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三、锂电产业链条长而宽,应用领域多而广
锂离子电池的原材料主要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等,各类锂离子电池材料厂商为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的上游企业。
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的中游企业为锂离子电池厂商,使用上游电池材料厂商提供的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生产出不同的规格、不同容量的锂离子电芯、模组和电池管理系统方案。锂离子电池产品最终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数码产品)、动力领域(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汽车等)和储能领域等。
1.动力电池领域
在电力电池领域,主要是汽车、电动船舶、工程车等,各细分领域的市场均十分可观。
(1)汽车用动力电池
2020年1-7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累计29.6GWh。
(2)电动船舶用锂电池
目前电动船舶主要应用于民用领域,注重内湖、内河以及近海港口。GGII数据调研显示,2018年电动船舶锂电池市场总产值0.44亿,实际船舶电动化比例为0.016%,市场份额还很小,但未来随着国家政策向船舶领域的倾向以及“一带一路”的落实,船舶电动化有望加速发展。
2019年、2022年以及2025年的电动船舶锂电化渗透率按照0.035%、0.55%、18.5%的电动化率计划,截至2025年电动船舶用锂电池市场将达到35.41GWh。
(3)工程车用锂电
GGII预计未来五年电动工程机械需求将迅速起量。而工程机械用电功耗较大,平均单机锂电池装机量约为普通新能源汽车的5倍,2025年按照30%的锂电渗透率来看,预计锂电池需求30GWh。
2.储能领域
根据《中国储能行业发展白皮书(2020年)》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用于储能领域的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到8.6GWh,同比增长22.9%,并预测到2025年,中国市场出货量或将达到60GWh,五年的符合增长率将超过33%。
(1)数据中心储能
2010年~2019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增长了19倍,年增长率平均在35%以上,这是中国数据中心行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十年。在2019年数据中心市场中,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占比70%,EDC(企业级数据中心)占比30%,市场规模达到2700亿元。
目前中国超大型数据中心数量约占全球的10%,位列世界第二。2019年中国数据中心数量大约为7.4万个、机架数量达到227万架。
根据数据中心行业机构CDCC的研究分析,目前中国主流数据中心都是大型或者超大型规模。机柜数量超过3000个的数据中心占比为57%。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服务器总量大约1200万台
11:01
惠东 锂离子电池储能发展现状与趋势研判
惠东:很高兴来这个领域产业链做一些汇报工作,电力储能应该是比离子产业链工程应用这个链条,我们是这个角度去看的。我讲的题目是锂离子电池储能发展现状与趋势研判。主要是三个方向第一个有电的一天,其实对储能就有侵害,因为对于电的激发激励作用,但是对于电可以波动,所以在那个情况对存的需求并不是特别迫切。但是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力,尤其是我们国家清洁能源和使用的位置、地理上影响分布,显得输电。因为可再生能源是低密度的,汇集输电的高密度化,以及分散式用户和各种用户之间对于用电的高需求,属于对储能开始形成新的期盼,储能是不断变化的新技术。
对于电力发展各个环节来看,应该是电源侧、电网侧和负荷侧发挥不同的技术,就是三大类17项的场景,而且目的看有相当的储能在这里知道实现了。事实上就是因为电力储能引入了时间因子环境是的“工序平衡”,因此这个成为作为时间表上的量来看,它的量就是得到的一个新的体现,储能有三个重要参数第一个就是功率容量、额定续航时间(配置)、出力频次。储能实际上是服务员,所以它的应用定位-服务员。是支撑服务、保障服务、交易服务的载体。
在过去有很多应用案例已经开始做,比如说在电源侧当年建的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它就是说使得可再生能发电侧变的相对频繁一些,比如说在电网侧做一些电网的调风、调压,利用变电站的空闲时间做这些事情。还有用户侧做一些调控填补的,全世界这种项目做的很多。
2019年我们国家已经投运的储能装机规模是3240万千瓦,三千多万是老账,更多是储能。其他的储能来讲,我们归在第二就是170万,去年年底排列第二,这个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也就是电化学储能是最迅速的一种状态。
从未来来看,我国面临的世界经济在不断发展,对电力需求持续增长。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中国人均用电量5160千瓦时,相对较低,中国的用电结构有待变化。中国发电装机容量世界第一,但燃媒火力发电比例过高,环保压力巨大。我们去年用了7万亿多电,这些跑了68.I%是用电,还有居民用电等等,在这之前工业用电是70%,真正的发达国家是三驾马车。这个用电的格局改变,是用电习惯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北京工业用电16%,商业用电60%,这对北京的风差就会变的特别大,正是形成这种格局来看。
未来20年,我们对用电的需求还是可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因为现在用电5000度,到了一个发达国家到1万度的时候来看,实际上到未来20年到30年,我们国家再造两个国网和拦网都需要考虑。在别的国家再造电可能性很低的,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新技术迭代。
但是新能源有了以后,就有很大问题:
第一新能源的随之性、波动性和凡调峰特性,给电力系统的电力电量平衡带来巨大压力,成为高比例新能源消纳的主要障碍。2020年,我国用电负荷最大值约为10亿千瓦,发电电源装机20亿千瓦。2030年,风、光装机规模将达到12-16亿千瓦,全国风电、太阳能日最大功率波动预计4-6亿,大大超出电源调节能力,迫切需要重新构建调峰体系。
第二个就是我们得负荷高于用电两增速、负荷峰姑差呈增大趋势,尖峰负荷短而高,调节极短时间的负荷尖峰需要增加调节要素,减少满足最大负荷需要的经济代价。到2025年峰谷差约4亿千瓦(国王经营区)。
第三个新能源安全问题,电网的安全问题愈发复杂严峻。随着低贯量、弱支撑的新能源机组在电网中的比例不断增加,系统转变贯量将降低30%以上,系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然后就是随着用户侧分布式光伏,电动汽车等新用能形势的快速发展,用电负荷的不确定性逐渐增加。将对用户的供电安全,能质量和配设施的经济运行产生较大影响。北京市电量增长7%,我相信没有那个人愿意投这个事情,就是这样的格局。为什么?因为用电的习惯和不确定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电力系统缺灵活性调节资源,灵活性紫云是我国能源转型、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有效方式。当前电力系统灵活性调节的主要手段包括火电、气电、抽水蓄能电站、规模化需求相应。调节资源面临很多问题,储能系统:1.具有快速响应的特点,能够迅速实现充放电状态的转换,响应时间在毫秒级。2.具有调节精准的特点,可以实现精准控制与跟踪。3.具有有功无功正负双向连续调节的特点。4.在额定功率范围内,具有无调节深度变化。
我们讲锂离子发展方式有很多,物理储能、电磁储能和电化学储能,现在最活跃的是电化学储能,这个空间应用对各个场景就不细讲了,因为时间有限。
从这样的情况看,把12大要素看进来以后,因为各个储能都有各个的特征,这样发现下来锂离子电池储能具有最大的优势,我们在全世界65%的项目采用的是锂离子电池,其他的只占了很小的比例。锂离子电池包括在三元上可以使用的,第一个是三元电池电动汽车上用的,第二个是磷酸铁力电池,第二个是肽锂离子电池,尽管三元电池在电动汽车上用的很广,但是安全性不高。但是在三元电池这几年有重要的厂家。
我们再看这张图,是我2010年做储能空间,磷酸电池的变化,如果把当时各放用用的成本看下来以后,折算成锂电池不发电了,发电成本等向是0.37元,到了2020年
11:01
周济 能否用人工原子重构世界
周济:非常荣幸能够有这样的机会跟大家做一下交流,本来主办方是希望我讲一下科学精神,但是我想参会的可能都是各界的精英,就是各界的可能讲这个东西有点班门弄斧。所以我想就我自己了解的,就是在材料领域的材料科学,现在还是科学,还没有走入技术的新动向,也就是超材料这个领域给大家做一个介绍,以5G新的趋势找到和产业链相结合。
题目是能否用“人工原子”重构世界,大约是60多年以前,美国有位著名的科学家理查德-费曼,他说如果在某次大灾难中,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将被毁灭,只有一句话能够传给下一代,那么怎样的说法能够以最少的词汇包含最多的信息呢,他说是原子假说。
原子假说是古吸纳对世界的判断,他认为世间万物所有的物质性质都是来源于真物质当中某一个基本的单元。后来这种单位叫原子,后来又道尔顿提出原子很具体的概念,这个概念和当时古希腊提出概念并不一样,因为决定一个物质性质的单位不一定是原子,也可能是其他的一些结构的单位,更大的更宏观的,或者是更微观的单元,具体的不细讲。现在提出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人工的设计一些结构单元,来重新构造物质,答案是肯定的。这种新物质我们就称之为超材料。
超材料的定义就是通过设计获得的,具有自然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能的人工材料。其材料的性质主要来源于人工结构而非构成其结构的材料祖坟。这个概念有点抽象,给大家举个笛子,这个离子也是超材料概念产生的契机。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时候,前苏联有一个韦塞拉格提出的思想实验,这个某种物质同时具有负的介电的性质,这个不详细说。但是当时人们觉得这种物质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从教科书里就知道任何一种材料和磁导率都是正的不是负的。
之前潘德瑞提出人工原子,通过一个斜杠有可能导致负的磁导率的产生,利用这个棒做的验证,在2005年的时候,美国的史密斯课题组就直接的用实验做出这个实验,的确能够有这时率是负的材料。实际上这个给我们政党的给科学界非常震荡,可以做成一个材料的东西我们叫震列,这个材料可以完全是不符合自然规律,不符合自然材料的性质,而是非常新颖的性质。
基于这样一种思路,做了很多新颖的材料,比如说隐身斗篷,就像哈利波特穿着衣服,还有非常高分辨的光,利用上讲用广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再小的,就是细胞怎么生长,癌细胞怎么生长都可以直接观察。还可以超精细半导体加工,用光刻可以用很小的,现在光刻都是用别的,现在就可以刻出各种各样的,非常小的结构,中国要实现的话光刻机就不那么难了。
还可以实现一些非常高速的光学计算,再有一些接地气的把卫星天线可以做的非常小。前面讲的都是电磁场,利用这些还可以声学材料可以做成声波各种器件。这种材料声只能在单向传,我和大家讲话,大家能听得到,但是大家再喊我这边听不到,就是有这个材料。
还有热学超材料,这个可能大家想的搞锂电的专家会更比较感兴趣,它可以调制热流,让能设计的路线走。比如说热流也是热的只能从一个方向往另一个方向流,其实这些能源技术领域也是比较有意义的。
除了这个以外还有力学的超材料,力学超材料,因为力学性质非常多,种类也是非常多的,像负泊松比等等,比如说负泊松比的材料,压缩它的一般是往里缩的。比如说减震,用一个物质压着,这个物体一动不动,锂电池的安全性现在大家都认为是一个问题,如果是包成这样的材料,里边不动了,这个安全就会大幅度提高。
还有很多其他的材料,比如说受压缩之后不是收缩而是扭转,还有一些存储机械能的超材料,这个看上去非常简单,但是又非常有意义。在一些结构材料上可以做成比塑料还轻,比钢强度还强十倍的非常有用的材料。还有一些可变钢度超材料,就给大家过一下。
实际上超材料是一次意义深远的科学突破,它提供了一中全新的材料构造方式,也就是通过人工功能单元实现超常物理性质的方式,所以它为很多的领域提供了一些颠覆性、变革性的技术,也被国际科学界、产业界、政府军进评为21世纪前十年10大科学进展之一,就是材料这个领域50年的十大重要突破之一。
其实,就是超材料和我们过去材料是完全不同,完全是一种用一种新的方法,过去材料像炒菜一样炒,炒出什么性质尽可能优化,现在是设计,设计完了之后直接用了,这样打破了常规材料的一个自然极限。另外从材料体系来讲,超材料和常规材料截面也非常清晰,常规材料它的优点是由于自然,所以比较容易获得,但是不太容易设计和剪裁。超材料是可以设计成什么样就设计成什么样,但是获得比较难,这就是超材料和常规材料的研究方向,试图超材料和常规材料的融合的向,试图通过这种融合去获得兼具超材料和常规材料的性质。
这里有一些扩展,我们把常规材料引入到超材料里面,过去的电池都是金属做的,我们用陶瓷给它做成这样的材料,它损耗特别低,结构又特别简单,各向同性还有可调节的优点。这个也是我们做的一些就是自然界当中有,但是可能我们觉得性质不理想,我们可以用超材料把它做的更理想的材料。比如说负热膨胀材料,自然界当中有,但是负热膨胀材料非常低,我们可以做的非常
11:01
邹大挺 坚持创新驱动,塑造发展新优势
邹大挺:先说两个说明,这个题目主办单位说关于创新的,今天再讲一点工业制造的事。第二说现在回答了五项浙江大学当了一位老师做研究工作,现在最大的区别7月份成立了浙江大学北京研究院,这是高端智库,学校领导给我说要战略计划,给我按了一个头衔,今天一共讲三个话题。
一、怎么样看清时代的潮流。
我个人认为互联网已经不可逆转。互联网对人类发展反演发展和文明进步,与工具的发现和进步密切相关。这里有两个坐标,第二个坐标是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工具,能够将各种分离的工具连接起来,联合发挥作用将远远大于单个分离的工具所产生的作用和总和。联合起来往往可能不是1+1=2的概念,所以我觉得这个作用会很大。第二个互联网全方位渗透,不可体面的对工业领域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互联网以前我记得十几年前也讨论过,能不能网上生物,我就在今天此时此刻,这个问题大家不用再去质疑,物流、金融计算像疫情期间网上交友这种模式用的很充分。所以,我想往下深各个工业制造领域一定会受互联网的影响,所以我个人看法互联网一定会推动现在制造业的范式改变,怎么改不知道,需要大家探索。
2.制造业是大国崛起的必要条件
五中全会有很多精神大家在学习,现在也是进入大国竞争的时代,这个也是很残酷的,大国到了你死我活的阶段,这些都是工具起作用,这个武器就是工具、车辆是工具,工具是决定作用。任何的工具都是通过工业环境实现了,如果没有通过制造环境实现,它不可能发挥它的力量。我们如果不通过制造也不能够成为工具,也不能成为力量。如果一个国家体系不完整,技术不先进,我个人认为这个真正的国家实力是不会强的,国家安全保障、国家的各种问题都不好。
二、我国目前的工业制造业
我个人认为表象与实质的存在的强烈反差,有几句话,第一我们国家的工业体系名类齐全,第二我们很多的工业上有世界第一,也挣了很多钱。我是这么看的,我从不认为工业否定我们国家工业发展的成就,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实际上很多事情挣的钱再多,都是用了别人的工具。中国人比较勤奋,所以我们的工业制造里面的生产效率比较高,所以我们挣了很多钱。但是反回来仔细的考量,我们核心的技术软件,包括虚拟软件等等用的核心装备,大量的还是用的人家的,所以这里面我们内部一定意义上还是很削弱的,所以也有担忧,有四个方面。
1.基础不强,体系断层
建国初期我们学习了苏联,那个时候动手强大,但是体系相对完整。到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引进和应用西方技术(软件、装备),不知不觉地进入西方国家的工业制造体系,在规模扩张、银库充盈的喜悦中,既丢弃了自己的原有体系,又没有重构新建。体系的角度看,实质上变成了转移。
2.风向已变,两边挤压
以前改革开放的时候,西方国家包括美国有了一个幻想是不是制约中国的发展,美国对我国的全面大雅,电讯领域的中兴、华为遭受挤压的问题,在其他工业制造领域恐难避免。
制造业的供应链、产业链正在向外转移,其他国家乘势崛起。
3.技术落差,登高维艰。
4.心态浮躁,敬业不够,心比较浮躁,境界不够,我去年去德国考察,看了好多企业,最少的企业的是七八十年,长的是一百多年,依旧在改变,有各种机床,那个公司一直在干这个事,所以我看完以后感受两多。从机械制造这个来说我们永远干不过,人们已经吃透了,干了几十年,上百年。但是我们国家长的企业,好多弄的就是给别的,看那个能挣钱跑那个去,这个就是没有真正的工业精神。
三、怎样做强我国工业制造业
1.近百年来制造业变了什么
从本质上看,工业制造的基本原理没有变,基础工艺没有变。
这些不变的情况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因素的存在,新材料、传感器、信息技术的进步是近代工业制造升级换代的主要技术力量。原来可能是千分之自己能感知,现在万分之一都能感知,尤其是现在AI时代,我觉得AI时代首先传感器必须发展,没有感知你怎么能智慧。所以我个人有一个想法,很快传感器,传感器本来是辅助的部件,但是我们下面由于人工智能的发展,传感器会有很大的爆发。其他的信息技术,我记得我年轻的时候搞实验到工厂实习的时候,我们都是靠眼睛判断,现在全部是图像,甚至还会自动反馈,所以这三大领域的进步整个促使了近代工业的演变和发展。
2.互联网使得万物可联、开放共享、变化加速,如果顺着潮流走就会昌,逆着走必须被淘汰。
3.在互联网时代中国工业制造发展和赶超的战略路径
我个人认为建立交流共享平台,促进工业制造领域知识和技术的开放共享、快速迭代、不断升级加速敢超。需要处理好涉及利益分享的若干关系,如:社会公共知识和通用技术的共享与企业个性知识和核心技术的保密。
正确认识互联网的本质特性,抓住发展重点。我是个人看,我和人家讨论的时候经常说工业互联网到底是以工业的基础为主,还是互联网为主?我个人看是工业基础首先是重要的。因为德国的时候我跟他们探讨过,我说你们德国实现大生产,德国的装备是做的很精致,100年的装备到现在还在用。但是他自动化成本高,所以他们到时候淘汰或者更
11:01
傅成玉 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国内大循环新格局
傅成玉: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行的朋友们,大家早上好。我今天发言可能要超越锂电池产业链的范围,来谈一谈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国内大循环这个新格局,从这个角度我做一个发言。
随着新冠疫苗在全球的使用,为肆意全球的新冠疫情提供曙光,人类进入后疫情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新冠疫情将很快结束,世界仍将面对复杂多变的疫情世界。同时,世界百年之大变局仍然在深刻演化之中,国际政治、经济、外交以及军事形势也在继续深刻的演变。中国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多变,国内的经济发展也出现了诸多新的因素和挑战。
总之,在后疫情时代不确定性将更加凸显,然而在众多的不确定性之中至少有两点是可以确定的。第一,中国的和平崛起将势不可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万众一心、统筹推进疫情防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量力成果,让国人骄傲,令世界瞩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我国第十四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2035年愿景目标,这标志着中国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
中国将通过技术创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深化改革,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第二点可以确定的就是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将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生态理念将成为全人类共同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新内容。随着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多的重视,世界范围内能源转型将进入常态,全球能源格局将出现深刻调整。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特征的能源技术革命将加速推进,在我国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是关心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等等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已经在中国深入人心。
我国将成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世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力量。习近平主席不久前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前实现碳平衡。又在大会上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之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相比2005年增加60%。风电、太阳能发电、总容量将达12千瓦以上。这不仅对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构建繁荣、清洁美丽世界的大好行动,是对人类文明复杂的大国担当。
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无以将成为打造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新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和2060年实现碳综合的领域,对绿色低碳、能源转型可再生能源发展等领域的技术创新,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将于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推动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相协调,相呼应、相得益彰。
我们如何把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的经济总体发展目标和规划统一起来,成为中国2035年乃至2050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体目标中的重要内容一起来抓,我们需要在以下领域有充分的认识:
1.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加快我国传统能源转型,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综合,对加快我国传统化石能源的转型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我国传统能源转型既要加快部署,又要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清洁化、低碳化和无碳化分三步有计划的稳步推进。
第一阶段是推动清洁化,这个阶段的最重要工作是一是推动煤炭和石油消费尽快达峰;二是大力推动化石能源的清洁化,其中包括清洁煤电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加快开发我国的液燃起资源,大大提起天然气等清洁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第二阶段是低碳化,这个阶段将要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使化石能源的比重大大降低。如果说到2060年我们还有40年时间的话,或者说40年实现碳综合的话,至少我们在一次化石能源其中包括清洁的化石能源,包括天然气应该总的消费总比重在50%以下。就说这个阶段的能源减型的技术都会加快国内市场的扩张和对能源结构调整的力度。
第三阶段向碳综合和无碳排放转变,如果我们要今天看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分提出是在2050年实现碳综合,但是他们提的碳综合总的来说,他们更多的强调是零排放,我们谈的碳综合多数是说“排放”和“消纳”相结合。尽管我们有中国能源禀赋上的原因,但是往后再走十年,我们自己的想法可能会改变,外部的压力可能会更大。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们习主席首先提出并一直坚持的,在这个过程中恐怕很大的一个领域,将会在生态文明领域,中国对构建人力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能源转型的全过程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全过程,是扩大国内能源消费和建设国内大循环,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新格局的全过程,也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
2.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将加快我国可再生能源建设
习主席要求到2030年,我国的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这还有十年时间,我相信我们会超过这个目标。这必将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大大提速,在过去的十年,我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特别是在风电太阳能领域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不
11:01
于吉 主办单位领导致辞
于吉:尊敬的周济院士,尊敬的各位院士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规划十届路径,展望未来愿景之际,在各位领导各位院士专家科研机构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论坛组委会的周密筹备,首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锂电产业链创新发展论坛今天在这里隆重举行。我仅代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向关心支持此次论坛的各位领导、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各位莅临本次论坛的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
我们齐聚北京香格里拉,共商共划锂电产业的新发展未来,这是锂电产业发展竞争中令人难忘的一件大事。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保障锂电产业链安全,加速国内大循环格局”,随着能源革命和科技革命不断推进,锂离子电池作为现代高性能电池的代表,广泛用于手机、电动车、数码产品等行业。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新能源,锂电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尤其近十年来,经过我国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家的奋力公关不懈努力,成功了解决了锂电池规模化生产的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
推动锂电产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从“并跑”到“领跑”实现了传统强国的超越。从当前锂电产业发展形势看,受益于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迅猛增长,锂电产业规模稳步增长,骨干企业快速成长。关键配套材料各种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创新速度加速,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但也要清醒的看到,随着锂电池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能量密度越来越高,安全问题也越发被全社会所关注。锂电池材料、设计、工艺的安全技术,需要不断创新完善,锂电池的续航能力不足,续航时间寿命有限等问题引发的焦虑,也有待于我们锂电产业人继续公关突破,砥砺理性。
如何保障锂电产业链发展,开创新局面,更是需要锂电产业的领导、科学家、企业家们深度思考的的大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十四五期间我国作为锂电池最大生产国和最重要的应用市场,对锂电的需求将会不断增长。锂电产业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这张潜力将充分激发,在全球锂电产业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同时在全球经济正在受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新冠疫情延续冲击的背景下,在我国加快构建两个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中,锂电产业发展面临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又要经受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步,企业乃至于强,国家乃至于胜。十四五即将起航,很征程上要抓住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让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全面塑造锂电产业链创新发展新优势提供强劲动力。希望大家围绕主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共同探讨,相互切磋,为我国锂电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献言献计,共同打造2020年驻力锂电产业创新发展的交流盛会。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各位领导嘉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谢谢大家。
14:12
11:01
康裕建 聚焦干细胞创新技术 开启健康产业新纪元
康裕建:谢谢大家,我听完了大家所有报告,有些东西就不用讲了,前面讲者把我的时间用了,我就已经超时了。
我给大家解释一下,我用这个题目的意义,我们到目前为止,从美国FDA成立算起,有了病怎么办?技术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回答一个新的问题,如何让我自己不得病,所以我说的是健康产业新纪元。
我这里要讲几句话,干细胞是生命的源泉也是生命的保障,大家都很清楚,每个人都从一个受精卵开始,这个时候胚胎干细胞的作用复制分化形成器官,所以人就出来了。在我们出来之前,上帝很聪明,他给我们身体各个器官储存了干细胞,这个干细胞叫成体干细胞,成体干细胞的作用,在你每一天损伤的时候给你修复,在你生命需要的时候不停给你补充,所以我们的胚胎干细胞就是每个人生命特质或者生命性质决定者。成体干细胞就是生命长度的制定者,我老了以后,干细胞消耗没有怎么办?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这是第二句话,外源性异体干细胞促进组织再生,我们把干细胞,这是很重要的实验,血管损伤了,血管缺了这么一段,我们把干细胞用于生物材料包裹起来形成能够打印的墨汁,用我们自己制造的3D生物打印机,打印出血管管腔结构,由新鲜的干细胞组成,把这个干细胞套一个人工血管,把这个人工血管取出来做成之后,这个人工血管做成只需要一个小时,10厘米长。把这个人工血管固定好,这个时间打完之后一个小时之后,通过手术的方式把它放到缺损的血管,在这里做的是猪和猴子,把血管切下来一段,这是做了之后的综合瘊子,我们在70天之后,大家可以看到红箭头指的移植过来的血管,70天之后把移植进去的血管取出来进行检验,这个过程中动物活的很好,血管是通畅的。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完美的,和我们体内一模一样的血管就出来了,这个血管的韧性、弹性,它所有的功能和正常的血管完全一样。如果从组织学来看,上面是人工血管,下面是正常血管,它出现了内皮层也出现了平滑肌细胞,它也出现了纤维蛋白,制造这个血管需要多长时间?五天时间这个血管基本成型,但是不是说成熟不是完整,我们看到70天完全和正常血管完全是一样的,这些血管来自于哪里,这是我们干细胞送进去以后内皮细胞出现了,现在没有问题了,如果要延长寿命老的时候做进去,我也是这么想,我也向大家报告,我现在很想输细胞,我也准备好了。
但是还有一些问题要解决,就是行业很重要的痛点问题,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正好在这个时候,我在大学里面的工作有很多障碍,因为大学没有这个能力去完成这么大的产业化,去解决这个问题。天士力和我合作,所以我就多了一个“帽子”,天士力首席科学家。换句话说很简单,如果拿到好的细胞,如果细胞进到我身体里安全活蹦乱跳不出问题,我在天士力已经工作一年左右,我给大家分享一下天士力干细胞在这个产业的作用和我们的工作。
首先,你不要听任何人给你瞎宣传,第一件事情干细胞从哪里来的,源头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20几岁年轻人身上,我们在20个人身上能够选出来一个可用的干细胞,这个是需要有一个,我不细讲标准了。
第二件事情,我们先行的共识检测标准是检测干细胞表面的抗原,但是干细胞里面培养过程中,整个路径过程中,里面有很多的变化。其中我们都知道,里边这些RNA都是在的,它一旦进入某种环境就会表达出来,这些在现在有共识的表面检测过程中是看不到的,所以按照国家现在共识标准做出来的干细胞打到老鼠的体内去做安平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大家可以看上面那个,小鼠就出现肺栓塞,不是全部,但是有很多。我们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把干细胞从里到外,每一个单干细胞要认真检查,通过天士力一年的努力,我们现在做到不仅满足共识的标准,天士力企业的标准所得到的干细胞没有一个会出现肺栓塞现象。
有了好细胞是不是就可以往你身上用了呢?每个人都不一样,虽然这个东西好,进到你体内,这个时候正好有某些问题。每天你的身体内血管体内里面有肿瘤细胞但是不产生肿瘤,因为你的环境确定了不会翻江倒海,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有好的细胞,什么时候输?输多少?我们有一个实验,我们是用最好的标准杆细胞给小鼠做实验,我们用败血病的小鼠,它如果不做治疗,基本上在最后有百分之七点六的存活率,急性的败血病。我们用三种不同的剂量,其中只有中间这个剂量,上面这个红线对败血病的治疗有非常好的帮助,其中有一个剂量,小剂量,你改善以后,全部的老鼠都死掉了,不是干细胞不好,是你不会用。所以天士力有一个干细胞个性化应用方案,有了干细胞,我要把你血液抽出来检查,通过跟我们的干细胞相互培养,来确定你在这个时间能不能输干细胞,输了之后有没有副作用或者是长久的副作用,输多少。最后就是天士力干细胞制备与引用标准方案,严格原料来源,天士力的标准,但是现在共识的标准还要执行,我们把两个结合起来,我们到临床上去应用,就是个性化的应用标准,要对每个人个性化的应用。
总结一下,标准化干细胞制备过程、个性化干细胞临床应用,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我的头衔是“千人计划”,我回国以后最大的收获就是培养了这么一
11:01
王晓怡 建构认知健康大数据 探索“数字医药”新模式
王晓怡:谢谢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我今天报告的核心题目:建构认知健康大数据,探索数字医药新模式。我们现在这个团队是做脑科学研究出身的,刚刚几位医院里面的专家、医疗机构里面的专家,好像都跟我有关系,因为我我的硕士论文是在安贞医院做的,我的博士论文在天坛医院做的,我的博士后研究期间,我在哈佛那里访问,正好跟张主任合作的专家是我的导师,特别巧合。
我是2001年就开始做脑科学方面的研究,在2009年的时候就到了宣武医院工作,2012年出来创业,创业的方向是认知功能筛查、评估、训练、监测管理。这八年过程中,我们做了一个核心产品,以认知功能为核心,把运动、语言、情绪等等融在一块这样一个体系。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做的这样一个认知功能评估和训练云平台,到现在为止已经有注册证,有专利、有软著,有临床专家的共识、标准,包括获了一些奖。
同步更重要的,2012年起由海归脑科学的科研及临床团队联合研发,基于认知神经科学和互联网及物联网技术的认知功能评估与训练云平台,已获得:1项医疗器械注册证(7个型号) 3项专利 60+项软著,3项临床专家共识与标准 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 1项国际康复年会金奖,已应用:1000+家医院不同科室,为9项国家十三五临床科研项目提供认知语言评估与训练平台;650+万人次医疗级认知功能与精神状态的评估训练数据;实时同步为12万+人/月提供在线化数字化服务。
为什么要进入这么多的科室,因为这些科室的病人都有不同程度认知下降或者是认知损伤,后面会有一张片子专门讲这部分,到现在为止已经有600多万医疗级认知评估和训练的大数据,确实是非常精准。
现在认知方向国家战略,这几年陆陆续续已经进入到国家战略层面,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咱们国家认知障碍病人实际上比例特别特别高,据保守估计,今年在柳叶刀上一个文献,中国认知障碍患者超过5000万。当然认知障碍是临床诊断,在这个之前前阶段比例更高,数据还是很恐怖的,很多公开场合不能直接去开放的,后面会有一张片子介绍。
一个认知障碍特别是一个痴呆患者,咱们中国一个家庭如果有一个老年痴呆患者,每年花费是在13万人民币,这是2015年的数据,现在这个数据是大幅度增加。随着国家层面对这个也是比较重视,今年九月份,国家卫健委要求提高认知障碍与抑郁的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与筛查率,主推医院-社区-家庭-患者有效联动的认知障碍预防干预特色服务模式。
这是另外一个国家战略,咱们国家的中国脑计划,中国脑计划已经获批了,是540亿,几乎都是跟认知功能相关的,比如说认知功能神经回路机制的基础研究,(动物/人类的感知觉、注意、记忆、执行功能、问题解决等),认知相关重大疾病的诊断与干预,(阿尔茨海默病 帕金森症 自闭症 抑郁症等),儿童脑发育、类脑计算,包括脑机接口,其实都是跟认知有直接或者是间接关系,这是咱们国家现有的一些数据,跟认知相关的数据,比例也是非常非常高的。
这一块是讲精神疾病,去年年初的时候,咱们国家在精神障碍领域有一篇特别重磅的流调数据,中国人一生中得一次精神障碍的可能性,除了痴呆可能性是六分之一,所以还是很恐怖的。包括此时此刻新冠肺炎还是在进行中,新冠病毒可导致神经认知与精神疾病并发症比例也特别高,以至于产生一个新词叫新冠脑雾,这样一个词都是跟认知和精神密切相关。
另外一个层面,今天安贞医院的院长提到了是心血管疾病为主,他说安贞医院。因为我的硕士论文在安贞医院做的,当时做的是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认知和语言功能情况和脑的机制,涉及7888例冠心病患者的中位12年随访研究发现冠心病导致冠心病患者的认知下降(因果关系),需要对冠心病患者的认知功能做常年的检测评估与干预。房颤与认知,14项研究结论,房颤与认知障碍风险显著相关,某医院心内病房调研数据:60岁以下房颤病人超过一半认知障碍。在中国,40%的认知障碍归因于这些因素:教育水平低、高血压、缺乏体力活动、肥胖、吸烟和听力损失 社会孤立、抑郁和糖尿病。
需求和痛点:认知障碍早发现早干预的需求,神经精神疾病就诊率小于30%,多数脑疾病未能及早发现/干预,而发展成AD等“脑癌症”,解决方案:专业指导下的家庭/社区认知科普与认知筛查,构建认知健康大数据。各种心脑疾病所导致的脑功能损伤的认知康复需求,心脑疾病高发带来的脑功能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能力&水平,认知障碍病因复杂 基层医疗机构诊治水平尚需提升,AD等严重脑疾病的传统药物研发进展不利,亟需创新解决方案,解决方案:评估训练数字化方案推送智能化,探索数字医药新模式。
国际前沿:创新认知障碍数字疗法临床应用已全面开启并获批FDA。2017年11月第一款药械结合的数字药 Abilify MyCite 获美FDA批准,2020年6月,美国AKILI用于儿童多动症的数字化认知训练产品获FDA批准,六六脑立足中国,聚焦研发认知与精神障碍数字药,已成头部企业,2019-2021年5个主要适应症的认知障碍数字药临床同步启动。
在传统医药研发遭遇巨大瓶颈的背景下,创新的数字化诊疗方式在认知障碍领域的应用为我们带来了曙光
11:01
王歈 免疫细胞治疗的产业化路径
王歈:非常感谢有这个机会能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对整个细胞治疗产业里面,它的产业化以及将来发展的看法。永泰生物是我们国家第一个建立的专业的细胞治疗公司,在2006年成立的时候,那个时候免疫细胞还是作为,不管是免疫细胞还是其他细胞,国家还是作为在卫生部下面的医疗技术来进行管理的。从2017年以后,事实上我们国家的政策就开始非常明确,细胞治理是作为一个药品来管理,当然现在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争议。我们国家细胞产业现在目前的状态,从技术来讲是一个在生物医药行业和国际技术水平差距最小的领域,刚才大家也听到了徐主任所讲的免疫治疗方面的内容。
第二个,也是未来10~20年医药行业竞争最激烈、发展最迅猛的领域;是最有可能治愈目前难治性疾病,如肿瘤、心血管疾病、多种罕见病的领域。细胞治疗包括免疫细胞治疗和干细胞治疗,刚才几位介绍了干细胞方面的内容,我主要讲的就是免疫细胞方面的内容,也结合永泰生物发展的历史给大家做一个分享。
现有手段来看,免疫细胞治疗是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刚才徐主任也介绍了CAR-T治疗过程中,CAR-T治疗甚至是可以达到马上能看到临床完全缓解的效果,但是仍然CAR-T治疗还面临一个治疗效果这么好的药物,我们在两年左右的时间有80%以上的患者还是要复发的。而我们既希望于细胞治疗、免疫细胞治疗能够治愈肿瘤,其中一个非常关键,就是因为细胞是在体内可以形成免疫记忆长期存在,如果这些细胞能够在体内持续的存在,就像我们疫苗打出来的这种免疫剂细胞如果长期存在的话,肿瘤就有可能是治愈的。
刚才也讲了,一些干细胞的治疗也是这样的情况。从我们公司产品管线来说,我们涵盖了目前在临床上或者是在研的,几乎所有的免疫细胞治疗发展的方向。我们有非基因修饰扩增活化的淋巴细胞,它可以适用于多种实体瘤的治疗,我们有CAR-T类产品,可以适用于急淋和淋巴瘤。另外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治疗还扩展到了其他的肿瘤,我们有TCRT细胞产品系列是针对各种实体瘤进行治疗的,这个也覆盖了整个国际上产品的发展。而在面临的临床挑战,我们知道肿瘤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免疫系统形成了一个免疫平衡的状态,因为肿瘤能够在体内生长的话必须克服肌体内对肿瘤的免疫抑制,免疫系统对肿瘤的对抗作用。所以经过十几年、几年肿瘤发展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被免疫系统杀死的肿瘤基本上已经没有了,剩下这些中休细胞对免疫系统是一个抵抗的状态,而我们的免疫治疗,希望在各个抵抗点能够找到方法能够攻克肿瘤,在这个里面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事实上是肿瘤细胞是正常细胞非常相似,不同的点非常少,我们难以找到合适的非常特意的只在肿瘤上面表达的分子作为靶点,而在正常细胞中不作为靶点,这样一个问题。
所以在这个问题的情况下,我们会针对各种各样的肿瘤,它的分子靶点进行不同的分析,根据每一个肿瘤的特征,依据现有技术手段能够进行不同的免疫治疗设计治疗肿瘤,这就是永泰公司根据目前能够了解到的肿瘤靶点机制,来设计各种各样的免疫治疗,包括我们最终能够针对某一些肿瘤实现治愈的产品设计。
这些产品一方面是在临床前研究,还有部分产品已经做到了临床实验阶段。
产业要发展,除了要有产品之外,我觉得在我们国家,因为我们做细胞治疗相对比较少,我自己做免疫细胞的研究是从1996年开始的,2002年,我从北大医学部调到了北京肿瘤医院做生物治疗科主任,从那个时候开始进行免疫细胞肿瘤研究。在18年历史情况下,我们看到了整个国家细胞治疗产业发展脉络以及发展方向。我自己最深刻的体会,细胞产业的规范性管理是产业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基石,如果能够确保细胞治疗产品药品属性,明确细胞治疗产品行政部门是由药监局来管,按药物管理标准,这个会非常大促进我们国家细胞治疗的发展。
永泰生物是2006年成立的,在成立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国家基本上是属于药监局也有一套规范可以按照药来申报。但是在另外一方面,我们的卫生部是按照医疗技术来管理,按照医疗技术的管理在当年那个年代,其实我们是希望能够推进细胞产业的发展,因为细胞治疗是一个个体化的治疗,它的成本非常高,所以卫生部希望能够通过这个体系,能够让医院、研发人员或者是公司也好,能够收一部分成本费用,能够补偿我们平时研发里面所失去的成本,能够促进产业的发展。但是事实上,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对细胞本身的一个标准规范管理,也没有一个有法律备输下的规范,所以细胞治疗当时是良莠不齐,而且产生了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趋势。我自己大概算了一下,在2016年之前每年我们国家大概有四千多个医院或者是公司在做细胞治疗,但是整体的收入能够有多少?往最多里说,所有的公司加起来收入加起来,我们一年在细胞治疗行业里面的收入包括医院和相关治疗的收入可能不足20个亿。所以这个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产业,也不能成为一个行业,它就是一个一个小的实验室做的小研究,在临床上的一个尝试。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公司在2011年的时候,我觉得这个不能这样发展,刚才讲肿瘤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第二大致死疾病,这种疾病如果有一个好的
11:01
韩进 载梦前来,砥砺前行 普佑克:新一代特异性国家一类溶栓新药
韩进: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接受会务组的邀请,我今天也是代表天士力生物向大家汇报一下:新一代特异性国家一类溶栓药普佑克的研发情况。同时作为天士力生物,我们是作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一个代表,我们也希望企业能成为这个行业的一粒种子,能够促进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发展,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众所周知,目前随着咱们国家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心脑血管疾病已经变成一个常见病、多发病,心血管疾病给我国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中国心血管病(CVD)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9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00万,肺心病500万,心衰450万,风心病250万,先心病200万,高血压2.45亿,中国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从2009年起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水平。
在这一类疾病中,大家非常了解的熟悉的就是像急性的心肌梗死,随着国家的发展,尤其是现在高血脂、高血压这样一些基础代谢性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所以说在中国包括城市更加包括农村,这一类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呈现快速增长阶段。
在这一类疾病中,其实关于急性的心肌梗死,如果再细分的话,STEMI患者占住院AMI患者的比例约为:86%,STEMI的死亡风险是NSTEMI的1.397倍,就给医疗或者医疗工作者提出一个问题,关于这样一个非常凶险的疾病,如何才是一个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
整体来说,我们认为早期静脉溶栓在STEMI患者救治中具有重要地位,具体来说一个与传统介入治疗不一样,对于溶栓治疗尤其对于大中小乃至微小血管都是非常有效的。另外通过这种治疗方式,也可以扩大PCI治疗的时间窗,同时这种治疗方式不受就诊场所的限制,在院内和院外均可以实施,而且具有治疗费用低的特点。医药行业的从业者,包括国内国外探索很多年,希望在静脉溶栓领域开发出好的产品。
从目前国内和全球溶栓药市场来看目前是两类产品,第一类是早期的非特异性的溶栓药的品种,其中是以尿激酶作为代表,这类产品有什么特点?安全性相对来说比较差,出血率非常高,有效性也不是特别好,这类产品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退出市场。后面发展特异性溶栓药品种,这其中是以ERTPA这类产品一个代表,虽然这类产品一个方面有效的降低产品的出血腥风醎,另外一个方面也提高了有效率。整体来说,仍然存在有一定的再梗率,而且有一定出血性风险特征。目前在中国包括海外卖的最好的ERTPA这个产品,因为它是进口产品,我们也认为中国的患者,从医药保障安全性来说也需要有国产替代品种。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我们就进行了普佑克新一代研发产品,作为国产创新药,也能够弥补国内治疗空白。
关于普佑克这个产品,物质基础是非常复杂的,一个方面是属于丝氨酸蛋白酶家族这样一个分子;而且由41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链多肽,分子量为54kDa,包括4个酶切位点,2个糖基化位点。正是由于普佑克独特的分子结构也造成了非常独特的溶栓机理,下面是一个小视频,这个视频就讲了普佑克是如何发生溶栓作用,其实在人体心脑血管发生堵塞的时候,在血栓的附近会有少量的纤溶酶源会被激活变成纤溶酶,而这个纤溶酶会溶解血栓的表面,使纤维蛋白暴露出E片段。这个时候最奇妙的事情就发生了,暴露出E片段可以跟血液中纤溶酶前体叫纤溶酶源能够结合,结合之后纤溶酶源会发生一个变构,这个时候普佑克这个分子可以直接激活跟E片段结合的纤溶酶源变成纤溶酶。这样的话有新的纤溶酶产生之后,就会有更多的血栓被打开,打开之后会有更多的片段暴露出来,这样的话后面就会产生更多的普佑克去激活纤溶酶源变成纤溶酶,最后一个结果,血栓会产生一个崩塌式的溶解,血管恢复一个再关注。更是因为这样一个机理,所以普佑克这个分子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一个是在血管中本身是没有活性的,它只有在血栓表面被特异性打开以后才能激活纤溶酶源变成纤溶酶,所以这样一个作用机制决定了它是高安全性产品。另外一个方面,因为刚才说到和E片段结合的纤溶酶源有一个放大式激活反应,所以这个产品有一个高度的有效性这样一个特征。当然除了这个之外,这个产品还有其他的几个很重要的特点,从分子结构来讲,它可以和血小板结合,因此它可以抑制血小板活化的聚集,从而降低再梗率的风险。而且像这个分子本身是不与纤溶酶源激活剂的抑制剂,这个分子的存在能够有效降低身体出血性风险,因为它不跟它来结合,不消耗(英文),因此就不会影响人体的纤溶系统,从而有效控制了全身出血性风险。
可以看到普佑克这个分子实际上是跟血小板结合的,从而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降低再梗的风险,另外是和这个不结合的。大家都知道,作为一个药品来说,研发是非常艰苦卓绝的过程,普佑克也不例外,作为这个分子是上世纪70年代,是由美国科学家Bernik发现的,发现之后,我们国家的科学家是在1986年开始启动了这样一个分子研发过程。而天士力生物,我们是从2001年开始正式进行了产品大规模临床研究和商业化工艺开发,所以在2001年作为国家一类新药成功
11:01
印茂峰 综合康复医院发展探索
印茂峰: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企业家代表,感谢大会组委会安排我到这里,我是过来学习的。因为我们医院是一个城市的二级综合医院,今天把医院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希望大家给我们以后的发展更多提一下好的建议。
首先我把医院基本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医院是1951年建的,是一个二级综合医院。从这里大家可以看到,1951年成立;隶属于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位于湖南省会长沙最繁华热闹的商业中心步行街、占地仅7.9亩;计划经济时代,是长沙市最好的医院之一;转向市场经济时,医院发展受到影响,夹缝中求生存状态;2013年开始,寻求转移转型发展之路。在2017年的时候,卫健委批准了在现有基础上建立湖南省梅溪湖康复医院是一个三级康复专科医院,床位是一千的床位,今年六月份,三级康复专科医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务会立项,8月,省发改委进行了可研批复。
现在进入规划设计阶段,这就是我们医院的示意图。位于长沙市高新区铃兰路以西、红枫路以北,占地71.25亩,规划床位1000张,总建筑面积144854m2,分两期建设。一期总投资4.838亿元,床位500张,建设1栋医疗综合楼和1栋医技楼及部分地下室,建筑面积86900m2,其中:地上60600m2(主要为功能用房,包含急诊、门诊、医技、康复训练/治疗、综合住院、保障系统、院内生活及行政办公等),地下26300m2(包括地下功能用房、车库等),规划容积率1.98,建筑密度27.45%,绿化率35%,停车位697个。
基地位于梅溪湖西北方向,枫林路以南。四面临城市道路,南侧临城市主干道红枫路,西侧临城市道路海葱南路,东侧临城市次干道铃兰路,北 侧临城市支路国槐二路。场地北侧为安置小区、和平中学,东侧为雷锋配水厂,南侧为住宅小区。
项目位于梅溪湖二期规划地块,距梅溪湖4公里,距市中心12公里。周边地块医院数量较少,医疗资源需求量较大。一定强调在综合医院的基础上推出康复特色。这是梅溪湖国际医疗健康城,这是不动产权证书。
建设目标:具有一定综合医疗实力、康复特色突出、在省内、中南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知名度和良好口碑的全民所有制三级甲等康复专科医院,同时,医、康、养服务规模与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因为这个医院是一个政府全额投资,所以这一块根据政府相关部门要求,现在建设模式也是采用全过程咨询+代建+设计施工总承包(EPC)模式进行,计划2021年3月底前开工,2023年3月竣工投入使用。现在建设目标也是从生态化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医院、人性化的医院、高效的医院、绿色的医院、标志性的医院,这种结构目标来建。
所以生态概念的话:屋顶的绿化,空中的花园,下沉广场、康复花园,符合一个生态理念。人性化的医院:在门诊单元设置独立的患者通道与医护通道,工作人员和病人的流线互不交叉。在各门诊、医技部分设置相对集中的医护区域等一系列的措施改善医护人员工作环境。高效的医院:通过一条医疗主街将不同的就诊区、医技部及住院紧密连接在一起,提高就诊检查效率,同时节省医疗资源。
所以对于未来的合作,今天主要是过来学习,过来寻求取得一个帮助和指导。从新的医院建设来讲,医疗设备这一块,肯定既有传统大型设备也有一些专科设备,特别在康复专科设备这一块需求也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听了前面几位大咖介绍最新的一些康复、再生,这方面对于我们还是受益匪浅。
确实现代医院,信息化建设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从建设实践如何做好顶层设计,如何运用新的信息化手段在医院建设阶段就做好筹划和安排,这一块也需要得到专业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学科建设,我们是以康复为特色,康复学科希望在一些大的医疗机构建立紧密型合作联系,专科领军人才对我们进行指导,这是下一步希望能够得到这些机会,今天汇报到这里,谢谢大家!
11:01
张皓 脑外伤的脑网络研究与精准康复
张皓:谢谢主持人的介绍,我今天用十分钟的时间给大家介绍一下。我自己来自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我们主要是搞神经康复,脑卒中和脑外伤的康复是我们最主要的部分,包括刚才讲的脊髓损伤,其实是我们医院很大的一块,所以我特别希望将来有机会请教您。大家对康复的认知,可能就是认为动动胳膊动动腿就是康复了,康复在中国30年的历史,仍然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我自己1988年毕业就到了康复研究中心,可以说是比较早期进入康复领域。
我们现在的康复医学实际上已经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一个动动胳膊动动腿那么简单了,脑外伤是我近些年来比较关注的一个领域,脑外伤的发病率非常高,每年全世界对于脑损伤这一块的投入是一个巨大的投入,而脑外伤车祸导致的年轻患者成为社会极大的负担,而且给家庭和孩子的未来带来巨大的问题。
现在关于脑康复这一块,关于脑网络这一块精准定位已经在神经康复、神经医学里面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热点和方向了。中科院的(蒋甜子)教授也在研究脑图谱这一块,我之前也和他合作过,目前我合作的单位是哈佛医学院的教授,他主要是做脑图谱分析。我们康复不能仅仅看外表而要看到核心,患者是如何进行康复的,脑是如何进行修复以及重建的,这是我们希望探索的一些内容。当然现在关于脑网络的一些研究,像默认网络、执行控制网络等等这些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我们如何用现代的科学手段去帮助患者得到一个更精准的康复治疗,是我们目前希望能够对别人有所帮助的。
近年来关于网络的研究,大家如果有兴趣查文献会看到非常非常多的研究,DMN和ECN在静息态或任务执行过程中起着相反的作用。执行控制网络(Executive control network, ECN)广泛被报道为与更高阶认知功能有关,在注意力、工作记忆、决策等方面起关键作用。在正常人中,突显网络(salience network, SN)动态的调节DMN和ECN之间的相互作用,SN的破坏可能是认知功能减退的神经基础。这些网络和人脑相关功能是密切相关的,包括比如说认知功能、运动功能、执行功能,以及比如说默认网络研究特别多是植物人的问题。植物人现在在国家已经得到非常非常多的重视,我们医院是附属残联的,我们在开会的时候,张主席还在说:植物人在全国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在世界上也是一个问题,未来如何关注这些患者的生存状态和治疗是我们未来需要做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所以我们学生也做了一些检索,关于脑外伤的相关网络研究,这些研究在认知、运动以及意识障碍等等方面都有一些相关的网络研究。
我给大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一个病人才21岁,去年的时候在奥地利,他是一个滑雪运动员,在训练的时候被同战友的滑板被颈动脉划破了,就导致了导致严重的脑损伤。这个孩子来的时候,这个孩子一直是缄默不说话,他的运动功能也不行,一直卧床。来到我们中心的时候,就在今年疫情前1月22日,1月24号就封城了,就是这样一个情况。春节期间所有的各科主任给他做治疗,这孩子来的时候,因为是缄默,他天天做恶梦,梦见树林树杈等等这些,就是一个创伤后应激,他以为是树杈把他划破了。可疑的一个认知功能障碍,后来我无意中,因为是小脑的严重损害,所以我们当时考虑将来行走会困难平衡会困难,但是他的认知功能我们怀疑有问题,因为他基本上不说话,所以只能是推测。
结果后来无意间跟我合作的哈佛教授聊起这个病人的时候,他说这个病人很有意思,你给他扫一个功能核磁吧,扫完有一天有一天跟我说:张主任,咱们讨论一下这个病例,他说这个病人是我见过这么多的大脑当中特别特殊的一个大脑,他的默认网络是一个前后断离,我自己不是太懂网络,我一直跟他说什么是前后断离,他说你查这个人的认知功能一定有问题。结果我们一查果真是一个全面性损害,这已经到五月份,他能够交流一些了。
所以我们就开始,他就给了我们一个定位做磁刺激,神经调控治疗现在在神经修复当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所以导航下定位做磁刺激治疗,治疗之后他的脑网络发生了变化,而且这个人发生了变化。这个孩子现在,如果你跟他交流基本上看不出有太多的问题,我们的治疗师也非常非常用心,带着他去超市,去花园练走路,去练习爬楼梯等等这些,这是他最开始三月份的时候在我们那里,他起立都非常困难,需要三个人辅助下才能够站立起来。这是四月份的时候站立是这样的情况,基本上不能独立站走路需要辅助,这个时候治疗师特别有心,因为他有认知问题行走问题,带着他去超市过马路,过马路对于脑损伤病人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因为他需要很完整的认知处理,他要了解周围的环境,所以我们治疗师带着他过马路。
这是前两天,他已经练到了开始跑步了,非常好的一个治疗效果,所以我们大家都非常开心,如果给病人更精准的治疗,患者康复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康复医学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医学,而且神经康复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探索的。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希望在座的专家能够在你们的领域里面跟我们结合,帮助我们的患者得到更好的恢复,谢谢大家!
11:01
徐兵河 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生物医药前沿进展与趋势
徐兵河:再次感谢主办方的邀请,下面20分钟的时间,给大家简要一下肿瘤细胞免疫治疗前沿进展和趋势。我们分成下面五个部分给大家进行简单的介绍,首先是第一个部分,肿瘤免疫治疗的里程碑,我们知道肿瘤治疗的里程碑,在1960年开创了免疫治疗的方法治疗肿瘤。但是当时结果并不理想,后来经过了60年的努力,实际上的进展非常缓慢。直到2010年,在白血病肢体骨髓移植、干细胞移植中,这个时候肿瘤还有一些其他的治疗手段,特别是最近十多年可以看到一大批的三期临床实验结果出来。这个结果大大的改变了临床实验,产生了一批细胞免疫治疗方法,包括最初一些细胞治疗和后来的PD-1、PD2-1以及CAR-T疗法,真正把免疫治疗推向了一个高峰。
在2018年,我们可以看到诺贝尔奖授予肿瘤免疫调节机制发现者。所以肿瘤免疫治疗被认为是过去传统四种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以外第五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我们再看看肿瘤免疫治疗机制,大家非常熟悉了,首先是肿瘤细胞死亡后可以释放肿瘤细胞的抗原,抗原通过细胞进行运送活化T细胞,T细胞可以进入肿瘤细胞内识别肿瘤细胞,从而杀伤肿瘤细胞,杀伤肿瘤细胞以后又可以释放抗原进行重复的循环。肿瘤免疫治疗可以看到各个阶段都开发了相应的药物,首先肿瘤抗原怎么释放?可以通过化疗、放疗、靶向治疗一系列方法杀伤肿瘤细胞进行抗原,抗原以后是疫苗,疫苗开发也非常热。肿瘤细胞的活化特别是启动T细胞的活化,PD-1、PD2-1一系列药物,后面还有一些其他的治疗手段。
下面再看看肿瘤免疫治疗的分类,把肿瘤免疫治疗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第二类是过继T细胞疗法,第三类是肿瘤疫苗。免疫检查点的抑制剂包括PD-1、PD2-1抗体,还有(英文)的抑制剂,这是临床上最热的,几乎所有的肿瘤病人都会使用这种方法。过去一些难治性的肿瘤,生存期不到一年的肿瘤,比如肺癌、食管癌,还有一些胃肠道的肿瘤,通过免疫治疗方法,PD-1、PD2-1大大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从不到一年现在可以延长到四年左右的生存期。第二类过继T细胞疗法,包括自身产生肿瘤特异性T细还有转基因T细胞,第三类是肿瘤疫苗,也是现在非常热的,包括树突状细胞疫苗,多肽、DNA、RNA疫苗,溶瘤细胞病毒,还有一些其他的医疗,大部分都是治疗性疫苗,也有一些预防复发的疫苗,都在进行临床实验过程中。
第四点看一下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史,1959年开始肿瘤免疫治疗发现,后来经历几十年的历史,将近60多年的历史,实际上肿瘤的发展跟免疫治疗的历程还是比较慢的,下面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历程。首先是在美国的一个外科医生,很多免疫治疗中是外科医生发现的,美国的外科医生叫Coley,他开创将细胞细菌毒素,现在叫Coley毒素,注射到肉瘤患者的体内,有些病人产生一些免疫反应,使肿瘤明显缩小,但是因为重复性比较差,所以并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随后几十年研究不断发展,在上个世纪60年代Miller及其同事发现胸腺功能和T淋巴细胞,人们对免疫系统细胞成分的兴趣大增。1978年,Zinkernagel和Doherty发表于Nautre的研究进一步证实,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需要识别自身组织相容性复合物蛋白。
20世纪70年代中期,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血液恶性肿瘤的潜在治疗方法。HSCTs最初的概念是使用高剂量辐射(±化疗)来消融患病骨髓,然后用健康的供体骨髓干细胞进行拯救。HSCT因会导致“移植物抗宿主病”也受到临床应用限制,“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被证明是由供体淋巴细胞在干细胞移植物中介导的。20世纪70年代末,更多证据显示“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与癌症复发风险降低有关。这种现象被称为“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能够改善“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的无白血病生存率。
“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 推进了输注供者淋巴细胞的探索研究显示,虽然清除T细胞后“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较低,但白血病复发率增高,这进一步证明了T细胞在移植物抗白血病作用中的中心作用。国际血液和骨髓移植研究中心(CIBMTR)发表的一项大型注册研究支持移植T细胞减少导致疾病复发率增加。“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 在移植术后复发的患者中也有报道:在一些病例中,停用免疫抑制药物后,肿瘤仍会发生缓解。随后的研究表明,供者来源的淋巴细胞输注对移植物抗白血病的效果在不同疾病类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慢性髓系白血病是最敏感的疾病类型,而在快速增殖的急性白血病中很少观察到移植物抗白血病活性。
淋巴激酶激活杀伤细胞(LAK)开发过程,1984年IL2被发现可在体外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淋巴激酶激活杀伤细胞(lymphokine-activated killer cells,LAK),虽然LAK+IL2在临床临床前研究具有一定疗效,但临床研究显示LAK+IL2未能提示生存改善,同时,高剂量IL2在临床试验中出现严重的毒性反应,包括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和神经精神障碍,尽管如此,以上实验提示通过操纵免疫系统可以触发一种内源性反应,阻止癌细胞的生长,并且有可能为转移性癌症提供一种治疗方法。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的发现,Rosenberg和他在国家癌症研究所的同事们从实体肿瘤样本的基质中分离出一
11:01
戴建武 再生医学研究进展
戴建武:非常感谢顾会长邀请我参加此次交流,我想今天讲两部分内容,一部分讲讲什么是再生医学,另外一方面讲一下再生医学的创新怎么做,用几个例子进行抛砖引玉。因为再生医学大家都可能想,都是希望咱们人类可以复制,动物界或者低等动物可以出现的现象,比如蝾螈的腿,你把它切了以后,大概两个月会长出一模一样的腿来,人的组织和器官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其实做不到,这可能跟人的各种器官高度分化有关系。但是有这个愿望,我们就产生一个新的学科就是再生医学,再生医学到现在为止,我们把它定义为利用生物医用材料支架、干细胞、再生因子等关键技术,在体内引导组织器官再生或在体外制造组织器官,或者现在2017年刚开始的一个专项叫做器官制造,体外能不能造出器官来,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不管怎么样,到2020年为止,我觉得再生医学已经进入了临床转化以及到了未来的探索组织器官替代这么一个阶段。
再生医学大家都认为是干细胞,干细胞只不过是一类种植细胞,它离再生医学其实很远,真正的干细胞要用到组织构建上还要解决分化的问题。在我看来,我觉得再生医学是一个交叉学科,核心应该是应用生物材料,所以这是我今年担任英国应用生物材料杂志主编写了一个(英文),我们把应用生物材料做了一个归内,所以大家感兴趣可以去看一看。
第二类,重点就是干细胞,干细胞很火也很热,过去相关领域一共拿了四个诺贝尔奖,我觉得未来还会有诺贝尔奖。干细胞是什么?这里面讲了一张图,一个是人的胚胎在7到14天有一个细胞团,细胞团里面的细胞叫胚胎干细胞,它有分化成为人体所有组织的细胞能力叫胚胎干细胞,还有一类人成体,不同组织里面都存在一群细胞,这类多能性的细胞可以帮助组织在需要的时候参与修复,所以这类细胞的应用现在也很多。现在干细胞谈的时候,大部分说的是这类干细胞,比如说脂肪干细胞,还有胎盘、脐带干细胞等等,所以它的分化能力其实是很弱的。再大类是经常忽略的,但是是非常有用的就是组织再生因子,我们人体任何一个组织里面一旦损伤以后都会刺激激发这类因子的出现,比如说皮肤碰破,这个因子就会表达(英文)就参与皮肤的修复,骨头的话像BMP也会参与这种修复,所以再生因子的应用是未来再生医学很重要的方向,也是成药需要探讨的。因为生长因子成药非常少,原因就是分子很小扩散,所以我们也在努力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希望不同的组织因子可以对不同组织再生起到作用。
总的来讲,针对再生医学,我们还是从发育的生物学来讲,怎么重建一个维护环境的问题。如果我们利用生物材料把干细胞、生长因子定位到一个特定空间,就像正常组织一样,如果显微镜放大以后,大概都是这么一个状态。组织微环境:相互作用的细胞、细胞外基质、再生信号分子,通过生物材料表面智能化修饰,调控干细胞和再生信号分子(再生因子)的空间定位及相互作用。
接下来我就讲再生医学转化过程当中的一些创新怎么走,我自己的体会,从临床中来射进去一个没有的东西,我觉得真正的创新一定是做别人没有做的事情或者别人做不好的事,我觉得这可能是创新最初始的动力,当然最根本还是解决问题。所以我想今天讲四个例子,就是过去几年一直在做的问题,一个是子宫内膜再生的问题,我们知道生命孕育过程是两个,一个是精子卵子,另外一个是子宫,子宫就像种庄稼的土壤一样。女性不孕的两个重要原因:子宫内膜损伤和卵巢早衰是不孕的两个重要病因,我国每年人流2300万人次,由于子宫内膜损伤造成的不孕症患者超过1000万,还有工作压力的问题,中国育龄女性近3亿人,卵巢早衰发病率为1%~3%,患者超过300万,受孕几率5~10%,这类妇女非常痛苦,不仅不能生育,而且整个生理特征也会变化。
这里是子宫内膜再生技术,植入结合了间充质干细胞或再生因子的功能生物材料实现了大鼠和猪子宫内膜全层缺损再生,显著提高妊娠率。所以有了这个基础,我们2013年就开展临床研究,这是伦理报告,右边图片是设计的胶原膜。2013年开始做的时候,第一个生产的儿童是2017年7月17日,印象非常深,当时我就在产房里。2017年5月21日,14名“再生医学”宝宝在南京鼓楼医院齐聚一堂,参加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再生医学中心与南京鼓楼医院共同举办的第一届“爱与希望”亲子联谊活动,目前有再生医学宝宝60余人。
还有一类病就是卵巢早衰的病人,因为卵巢早衰这个病人,我刚才说了大概有30万人,但是还有卵巢功能低下,我们指的是年龄到了一定年龄,比如45岁以后,卵巢功能低下,这类妇女的衰老现象会出现,所以我们能不能通过卵巢的再生和激活改变这两种状况,这是我们在探讨的问题。所以我们设计了可注射胶原支架,它可以结合干细胞、结合因子,看看能不能够做到,这是在动物上可以发现。我们通过它在卵巢早衰的动物模型里面可以激活卵巢,而且提高单胎产子率,所以说证明卵巢早衰或者卵巢功能低下是可以被激活的。国家在干细胞政策开放以后,2017年首批备案的八个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之一,干细胞结合胶原支架治疗卵巢早衰。这是我们移植以后到病人身上,如果只有干细胞的话,只有16%的人卵巢可以激活,干细
11:01
张建国 脑科学发展与人工智能应用
张建国:尊敬的金主任、宏家院长,各位企业家、各位同道,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能参加这次会议,也感谢邀请。刚才宏家院长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讲临床需求驱动创新发展,我具体从神经外科,主要是功能神经外科角度来讲,近年来医功交叉合作做的一些工作,也希望未来能够跟各位企业家有密切的合作。这是一个命题作文,我就讲讲我们具体的工作。
首先是脑科学发展—脑功能疾病的DBS治疗进展。脑功能性疾病的范畴非常广泛,包括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癫痫、神经病理性疼痛,甚至精神类疾病,例如抑郁症、药物成瘾和阿尔茨海默病。在我国,帕金森病患者达200多万人、癫痫900多万人、阿尔茨海默病500多万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保守估计,上述各疾病总人数几千万,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重,病人群体也会较目前增多。这些患者均是潜在的神经调控治疗受益人群。
自1987年DBS首次运用于临床以来,神经调控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公认,也已成为运动障碍性疾病的外科首选方法,如果说1986年马拉多纳夺得世界杯给无数球迷带来欢乐,1987年Benabid教授发明的这种DBS治疗,应该说给很多帕金森运动障碍疾病的病人带来福音和希望。
这个疗法是透过头部钻两个小孔,把两个特别细的电极植入到相关的脑区,通过高频电刺激来改善病人的症状。我们欢迎宏家院长离席。这个电刺激以后就改善病人的症状,现在很多疾病都可以应用这个疗法,这个疗法也获得了2014年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科奖授予给了开创性应用DBS的法国Benabid教授和致力于基底节环路神经功能研究的美国DeLong教授。
这个疗法在中国是1998年引进的,进展也比较缓慢,近年来国产化应用应该说使这个疗法得到快速发展。从2000年开始,清华大学李教授团队和我的导师(王中成)院士探讨国产化,经过十几年的研发,终于把国产化,使我们国家成为第二个掌握这个技术的国家。大家可以看到,2005年、2006年样机生产,在我们研究所做的临床动物实验,在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支持下完成这个项目,也被评为教育部高校十大进展,产品在2013年上市,2016年通过欧洲CE认证。
到目前为止,目前,我国已有270多个中心能够开展DBS植入手术,累计完成DBS手术20000余例,约占PD病人总数的1%,其中天坛医院完成约3000例次。
最新统计,年手术量在100例次左右的中心有16家:天坛医院、瑞金医院、长海医院、宣武医院、301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唐都医院、齐鲁医院、玉泉医院、华西医院、深圳二院、南京脑科医院、湘雅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沈阳军区总院、西安交大附一院。
在国产DBS新技术的支持下,中心开展了基于神经调控临床、基础及转化医学的多项研究:疾病发病机制及神经调控机制研究: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冻结步态的基底节-皮层环路调节机制研究-国自然重点项目(合作:清华、首医)
阿尔兹海默病患者异常脑网络对穹窿电刺激的响应模式研究-国自然组织间项目(合作:神内老年科、清华、北师大、台湾花莲医院)
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异常基底节环路电生理特征及脑深部电刺激调节机制研究-国自然面上项目
运动障碍疾病的临床标准化及新疗法探索:
支撑脑起搏器临床应用的帕金森病诊疗规范研-科技部“十三五”(合作:神内运动障碍)
转化医学研究
脑功能性疾病外科诊疗精准定位与反馈式神经调控新技术-北京脑科学专项(合作:清华、天智航)
神经外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的示范推广研究-首都健康保障培育研究
比如说像这种变频刺激疗法,进口的产品有它的优势,但是国产化也有优势,比如说我们做电刺激以往是高频刺激,大家可以看一下高频刺激改善,所以我们就考虑到高低频之间互相转换,变频就可以解决中线的问题,这是国产独特的创新。这是我们前期完成的小样本临床观察研究,2016年5月至2017年7月期间,经STN-HFS电刺激治疗后冻结步态未能缓解的7例患者,随后应用VFS刺激后:我们发现相对于HFS,VFS治疗后UPDRS-Ⅲ评分进一步改善;冻结步态改善45.3%。
目前天坛医院联合国内13家中心正在在开展具有变频功能的神经电刺激临床试验,我们期望能在PD-冻结步态的外科治疗方面有新的突破,我们同时在皮层和基底节植入电极,观察不同的刺激后的电生理相应模式,并且结合多模态影像来研究冻结步态的异常网络及不同频率dbs对其的作用模式,得到了国自然重点项目的支持 。在刺激STN的同时记录皮层ECoG信号,并借助红外设备进行动作捕捉,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在皮层处存在异常的beta-gamma频段耦合,而在DBS刺激后,异常耦合显著减弱,症状得到改善。下图进一步比较了静息和行走状态下高低频刺激对PD患者皮层电信号的影响,在静息状态下,高频较低频刺激能更好地抑制皮层beta能量,患者僵直、运动迟缓等症状改善明显;而在行走状态下低频较高频刺激能更好地抑制皮层beta能量,患者步态症状改善明显,该结果能够作为患者行走状态下的信号反馈,即行走时反馈性的激活低频刺激,而静息状态下反馈性的激活高频刺激。
STN-DBS治疗肌张力障碍,对10名全身
11:01
张宏家 临床需求驱动医学创新发展
张宏家: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受中国企业家协会邀请我们参加此次论坛,未来的发展主要是在于融合和交叉,本身这个会就是一个交叉的会,我本身自己是一个新外科的医生,也是医院的管理者,所以今天我想谈谈个人,从医生和医院的管理者来说,跟企业未来如何去创新发展,搞好产业链。
我的报告题目是:《临床需求驱动医学创新发展》,首先介绍一下我们医院的情况,讲一讲近年来我在医院管理中做的一些创新举措,刚才金主任也讲了,未来一定是大数据和智能化的时代,我想跟企业界聊一聊未来,我对未来智慧医院的理解。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北京安贞医院的基本情况,安贞医院是1984年建院的,建院以后历经了36年,建院的理念刚开始是大专科小综合,现在已经发展为强专科特色综合大型三甲医院。历经36年来,在全国心血管领域排名每年都是前三甲的位置。
我们医院是首批“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有9个心血管相关临床中心、61个临床医技科室,有1500张床位,4300余名在岗职工,年接诊240余万患者,其中心血管患者为100万人次,年手术量4万余例,其中心血管介入手术近3万例,心脏外科手术1万余例,目前在全国超过一万例心脏外科手术或者心脏接入手术只有我们医院还有阜外医院。我们经常说:我们是专科里面的综合实力,在综合里面心脏实力最强的医院。我们也是国家卫健委首批国家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外周血管与脑卒中等等,跟心脑血管相关的一个培训技术基地。包括心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老年病,这都是国家级重点专科和学科。
大家可以看,我们的心脏外科手术,2019年达到了11781例,是建院的58倍,大血管手术是我们医院的特色,一年做到了一千两百多例,一般的医院可能就几十例左右。冠脉介入2019年冠脉介入术17852例,房颤射频是目前全亚洲数量最大的,3600余例。我们也是北京市属8家综合医院的CMI值最高的医院,刚才我也讲了,我们医院每年在心血管内科和外科都排在第二位的位置。经过36年的打造,形成了以心血管为主的多学科协作模式,集群化发展。我们也建立了很多多学科综合诊疗团队,包括母胎医学、高危孕产妇、精准医学、抗栓治疗相关的消化道治疗,以及睡眠中心、肺栓塞快速反应等等等等。但是大家可以看,我们整个医院发展战略都是紧紧围绕这心血管这一个中心来展开的多学科模式。下面谈谈作为管理者来说,作为对科技创新的一些感受。
科技创新目前是国家战略,也是一个医院或者一个单位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现在不管是从国家或者是北京市也好,以及卫健委、医管中心对我们要求非常高,每一个单位党政一把手必须有一个是分管创新工作的,这是从政策上也给了很多的支持。在整个产业转化过程中,大家可以看到,我们临床的的需求,比如专家产生专利以后,原来产生专利就等着报国家奖或者是报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到此就结束了。现在鼓励大家跟企业联合,比如说转化出去做成临床实验再拿到注册证做市场,形成一个闭环的联合。
在整个创新,实际上真正制约着我们的瓶颈是两个方面,一方面临床的需求,刚才金主任讲了,供给侧改革,以需求为导向,临床的需求,我作为一个科学界,在临床中发现了问题,如何通过研发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企业形成产品,再通过产品在临床得到有效应用。按总书记讲的,把文章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是制约着每一个管理者思考的问题。实际上在我们体制机制中,确确实实存在着很多的壁垒,有些时候作为院长也不太迈开这一步。科学家也是这样,比较重视研究,对于应用不太关心,能不能企业转化不太关心,喜欢写文章,而对于这个东西能够对这个社会作出多大的贡献并不是很关心,写了文章以后就准备报个奖,但是对于转化并不是很关心。说到根上,大家对于转化的意识,目前好一些,但是前几年是很差的,没有人关心。
另外一方面是企业,企业并不知道临床需要什么,几个企业专家、科研人员在屋里面,他觉得临床老百姓需要这个东西,他就在那研究做,做完拿到临床以后,跟大夫一交流并不需要这个东西,花了很多的经费,实际上做了一个没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所以如何把企业和科学界有机结合起来,也是我们管理者思考的问题。
我从北京朝阳医院回到北京安贞医院,今天正好是三个月,我在朝阳医院试着建立了一个科技创新中心,也是跟永泰的谭总一块探索这种模式,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这个中心主要作用搭建一个平台,让企业的产品在临床得到转化得到应用,让科学界发明的专利在这个平台通过企业形成产品,也能够在临床得到有效应用。再有一个,企业和医生在一个研究平台上两个人互相交流,我说临床需求什么,你能不能帮我解决,形成共识以后共同去申报项目,企业投资作为一个科创基金进行研究,研究出成果以后形成专利转化成产品,在临床广泛应用。
所以说最主要第一个要做好顶层设计,做好整个创新体系规划。由于时间关系,就不详细讲了包括绩效考评相关机制,包括我们的投入,包括我们平台的搭建,这都是我们创新体系建设基本内容,包括将来这种投资,这种投资不光来源于金主任他们,可能来源于企
11:01
金小桃 医疗大数据推动医疗产业新发展
金小桃:尊敬的朱会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同志们,大家上午好!
这次峰会,我昨天晚上在准备这个稿子的时候又认真学习了中央的“十四五”《建议》,和中央政治局对2021年经济工作形势分析提出的明确要求,感觉到峰会提出的关于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发展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而且是正合时宜。所以在这个节点上,我们今天来谈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装备的创新发展问题尤为显得突出的特点。
刚才卫东同志讲了,相关的事和未来的一些布局,我今天想从最近两个最新的相关信息先谈起,我先介绍一下。第一个信息,智利有一个第三版时报,讲了2021年企业十大科技趋势,这个里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人工智能、5G,数据的高级分析,远程解决方案,物联网,应用的多云,不是像现在糊里糊涂的云,多云,它有交叉、创新、互动,第七是电子商务最大化,第八区块链,第九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第十网络安全。
我们上一次中企联大会,网络安全也是一个重点。这是一个方面的信息,就是说企业的十大科技趋势,我想产业的发展,产业链、供应链、需求链等等应该说对企业来说要有一个前瞻性视角。第二个是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盘点2020年,它用的词叫最疯狂的工程创新,这个里面有几个方面:第一个无需奶牛的牛奶,我先说明一下,这不是添加剂,它是在一个真菌里氏木霉当中投入少许奶牛的DNA,加上食糖、水、植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结合起来以后,就会生产出一种无需奶牛的乳制品。第二个就是最受欢迎的人造培根,也不是添加,是蘑菇制造的,我这里讲的都不是添加,因为我管过食品安全的事,不是日本人搞的那一套东西,方便面里面这个味那个味,那是添加剂,化学材料合成的,现在这个都是植物的原始的。第三个疯狂创造是不含卡路里纯净的甜,这个甜我看了一下,也是从甘蔗的发酵以后衍生过来的,但是这个甜不含多糖脂转换这些东西,所以我觉得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想吃甜又怕长胖,或者想吃甜又怕糖尿病等等。第四是来自未来意念的控制假肢,我们对残疾人的康复以及其他方面的应用,特别是相当于计算机模拟脑机接口的这种新型电子芯片接入以后,让这个假肢的使用不会像现在感到的痛苦。第五个更加安全智能安全的轮椅,张院长也在这里,坐上轮椅是每一个人人生既美好又痛苦的经历,因为人坐上轮椅,前面绝对损伤以后除外,说明你已经到了高龄不能走了,就像人生的路线图开始猛步成长,到最后慢慢腰弯了,到最后坐在轮椅、躺在床上。现在我们的轮椅发生事故率非常的惊人,所以人工智能运用于轮椅整体设计上面,使它显得更安全更智能化。第六个是替代人类分拣员的机器人,这个是邮电部门以前,现在各个快递、京东都在做这个事,它能代替人类分拣,这个机器人是有智慧的,现在每一万件的准确率都在9999.9以上,几乎没有差错。还有两个,一个是环境一个是地震,不介绍了。
最疯狂的里面,我想讲这两个信息是什么意思?无非就是现在最重要的问题,一个是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一个是事关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和营养健康发展,所以我觉得这两件事对我们来说,今天的这个论坛上有如下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科技的趋势集中在数字化、信息化和未来的智能化,所以我们的生物医药、医药器械的未来创新之路应该着眼于数字化、信息化,在新的起点上发挥后发优势,来做好我们的工作,而不是跟着发达国家的步伐,从后面亦步亦趋再来走,我觉得这是一件大事,也是今天中企联要做的目标之一,就是创新链的发展、产业链的发展以及供应链的发展,怎么在国内内循环、双循环当中起到更大作用,所以我觉得抓住数字化,抓住前沿技术的武装。因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在开发创新国产化道路的一个选择。朱总是工信部的总工程师,我原来一直在电子口干了20年,我们对电子工业发展路径到现在为止,我觉得我们还是两条要坚持下去,第一条就是加大投入,第二条必须走国产化,现在大家都看到了。实际上在几十年前,我们就是被国际上有一个巴黎统筹委员会所控制的共产党国家之一,朱总更清楚。所以这个事不奇怪,我们不抓好国产化、自主化创新,永远都没有我们的地位。
启示之二:产业链、供应链的创新,这件事情从哪些地方来发力,我觉得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政治局会议对经济工作形势分析提出的名求要求方面给我们指引了方向,政治局会议讲: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意后面,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并且将其置于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的高度,刚才李秘书长讲的非常到位,今天请来的需求方,像张医院还有其他医院的,既是院长领导干部又是专家,同时我们还有天士力这些企业方面的代表,这件事情必须是供给侧和需求侧一起发力。
当然,我可能还要补充一点,不光是产学研用,还有几个因素要加进去。供给侧和需求侧的问题,现在看来是非常的重要,这个时候提出来非常重要,因为需求来源于我们的临床,来源于我们的实施,临床手段以后感觉到的方方面面的需求。
我昨天晚上就在想,第一次做这个胃镜的时候,我那个时候才30多岁,因为在企业工作压
11:01
李卫东 主办方致欢迎词
李卫东: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发展是助力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提及创新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也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具体到今天论坛的主题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发展涉及到两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是我们的医疗界,因为临床的需求是创新的源泉,最有价值的创新成果都来自于临床需求。另外一方面,产业界是创新的重要主体,快速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迫切需要创新来赋能。
上一年,我们国家的制药工业产值已经超过三万亿,医药器械行业产值超过六千亿,特别是医疗器械行业年负荷增长率现在还保持在20%以上。我们中国的人均医疗器械消费额是美国的十分之一,医药器械这个行业包括生物医药板块应该说是一个真正的朝阳行业,能够继续保持20年到30年的高速增长。
因此,鉴于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需要这两个主要方面来相互配合,搭建一个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就至关重要。今天我们在场关于医药创新两个主要方面,也就是我们杰出的医疗界的专家包括产业界代表都在场,我们相信今天的会议,今天的对话一定非常有意义。
为了推动创新转化工作,在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支持下,我们建设了中国医械创新转化应用平台,希望搭建创新转化项目的精准对接系统。在这个平台上,核心就是五个找,找专家、找专利、找合作、找资本、找服务。首批将完成千位知名专家千项专利成果和创新企业入驻,已推动临床成果转化落地,同时我们在筹备发起长城创新联盟,旨在凝心聚力,共同推进临床成果创新转化工作,将分批邀请国内知名三甲医院加入联盟,依托长城创新联盟协同开展互助性创新产品研发转化、应用转化与评价工作,形成合力,将创新转化进行到底。
疫情之后,向大家报告一个重要的动态,国家在开展对医疗体系补短板行动。2020年5月,国家发改委、卫健委和中医药局联合下发了公共卫生防治救治能力建设方案,要求各地抓紧建立项目储备库,推动地方做好项目前期建设工作。新一轮医疗基本建设投入已经开启,协会同事做了一个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公布行动方案和预算省份达14个,总计金额超过五千亿,涉及上百家新院的建设,同时一大批医院有待升级改造。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每个城市都要有暂时可转换的病区病床。
补短板行动,同时也需要医疗界、产业界共同参与支持,协会已经联合各方启动智慧医院装备规划与应用等国家团体标准制定工作,对全新的智慧医院建设进行探索。另外一方面,将遴选优质技术提供方来提供智能化等相关的解决方案,助推创新适宜智能化新技术、新装备落地应用,联手打造智慧医院新标杆。
今天的会议上,我们有建设任务的医院院长,医疗界的同仁也会发布需求。我想这是一片广阔的试验田,这是一个会大有作为的天地,欢迎大家也包括产业界积极参与,贡献智慧,取得成果。再次感谢各位嘉宾的光临,创新之路让我们携手同行,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11:01
胡晓丽 主办方致欢迎词
胡晓丽:尊敬的金小桃主任,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各位来宾们,大家上午好!首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即将拉开帷幕,今天上午举办的生物医药和医药器械产业链创新发展论坛是峰会重要的专题活动之一。首先我代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向关心支持这次论坛的各位领导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莅临论坛的各位嘉宾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提升医药产业链水平 凝聚健康发展新动力”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和和增进人民健康,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又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写进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为我国医疗产业健康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从产业链角度看,这意味着“十四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我国健康医疗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前,我国医药产业发展总体态势良好,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技术创新成果显著,企业实力日益增强,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我国医疗产业总产值将有望突破10万亿元,同时我们看到伴随着我国人口基数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尤其今年新冠疫情的爆发蔓延,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集采制度不断推进,医药企业竞争将更加激烈,由于新药研发投入高、风险大、周期长等特点,医药研发创新将更加艰难,互联网、5G技术发展、人工智能、AI加医疗进入快速成长期,也将对医疗行业产生颠覆性的变革。
远近所致,未来已来,“十四五”即将启航,再向第二个目标奋进的新征程上,我国医疗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我们医疗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和科研机构研判机遇,精准切入,顺势而行,乘势而上,不断激发和凝聚产业发展新动力。在我国医疗产业蓬勃发展的大潮中乘风破浪,为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祝各位嘉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也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谢谢大家!
14:12
10:01
李晓欣 先进材料在航空发动机上的应用
李晓欣:尊敬的曹院士、张院士,尊敬的各位嘉宾,我来自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我今天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先进材料在航空发动机上的应用”,我主要聚焦在我们航空发动机对于材料的需求。
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汇报,包括对航空发动机的总体需求,再就是高温合金技术、钛合金和不锈钢、复合材料、增材制造、表面工程、性能表征与测试技术、无损检测技术、标准化技术、建议。
航空发动机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名著,是航空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高点,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战略性产业。其技术门槛高,航发技术被美英法等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列为高度垄断,严密封锁的战略性企业,它也代表我们国家的军事装备水平。事实上我们的发动机也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标志性的产物,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时代,它发展的蒸汽机逐渐演化成发动机,所以公车是实际上就是搞发动机的人,我们国家实施的两机专项也是要发展大国的标志。中国制造25目标的实现将以航空发动机的研制成功为代表。
刚才有一个预测,我们的军用发动机和民用发动机有各自的技术,民用发动机注重在油耗、噪声、排放等,军用发动机注重在生存能力、隐身能力、油耗、推重比,但是它有一些沟通的方面,比如说可靠性高、安全性好,包括低的费用、可维护性,以及长的寿命。实际上产值刚才李部长说了一下,统计2000亿美元航空发动机未来的预测。
航空发动机有很多的参数,我选几个参数来表征。比如说推力,比如说F-100到F-119推力在不断提高,包括推重比。波音747发动机到了500以上,推力在不断增大。涡轮前温度在提高,第三代发动机到了1800多K,第五代发动机到了2200K,甚至要达到2300K。可靠性在不断提高,比如说空中停车率已降低到飞十万分之一飞行小时。航空材料寿命需求,从军用发动机的1000小时到2000小时,一直到大飞机发动机,包括民用发动机到几万小时,寿命是在不断提高的,航空材料比其他的航天材料要求是高的。
军用飞机将逐步向空天一体、攻防兼备、信息化、隐身化、无人化方向发展。民用飞机向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长寿命、低污染、低噪声、低成本方向发展。整个发动机的结构向轻量化、整体华、复合化方向发展,材料工艺向着更高温、更强、低密度、多功能、低成本方向发展。
举几个例子,比如说涡轮盘要求不是几个性能,我们有好多性能,比如低周疲劳强度、高周疲劳强度,低的成本、低的裂纹扩展速率,所以说它有很多的要求,我们要平衡这些要求,不是单单几项要求。涡轮叶片突破了低周疲劳、高周疲劳特性,比如说它关注氧化腐蚀这方面的一些性能。
总体上发动机的材料适用性、可靠性、耐久性、工艺性、经济性方面提出比较高的要求。发动机材料应用上,总前端的风扇钛合金、铝,一直到PMC,一直到钛合金和高温合金,一直到大量使用的高温合金,后面还要谈到更轻的化合物材料。三代机高温合金合金占到了50%以上,钛合金到20%到30%的比例,其他的钢、铝合金逐渐在减少,复合材料逐步在增加。实际上我们的钛合金在600度以下逐步取代了钢作为压机机、风扇的主要材料。包括加玛钛铝逐渐取代高温合金用的材料,我们更高温的材料有高温合金达到1100多,好多再多一点。更高温的材料就要用陶瓷基复合材料和碳氮复合材料。
高温合金技术实际上是我们航空发动机目前主要的材料,传统高温合金分类比如有变形高温合金、粉末高温合金,随着技术的发展增加了纤维增强的高温合金,比如说增材制造的高温合金,还有石墨烯强化的高温合金这样的一些种类。
高温合金从650度以下普遍用的GH4169大量应用,将来要用更高温度的高温合金,比如说GH4720和GH4065。
在变形高温合金改进中,现在就要做到三次熔炼技术,微量元素的口头,还有棒材工艺的改进,和在大型压力机上进行锻造,要严格的控制,更加深入的控制应力,尤其是内应里,提升五损检测性能,研制更高温的材料,如何降低成本,包括使用返回料等等。
粉末高温合金现在已经发展出第一代,发展到第二代,第二代粉末高温合金用的涡轮盘在我们的发动机在天上飞。第三代发动机包括双性能盘,就是轮心和轮圆部分也在发动机上进行试车考核。
粉末高温合金也提升它的纯洁度,现在我们引进挤压的工艺,改进模锻的工艺,提升检测方法。如何降低成本也是一个重要的事儿。
铸造这一块,提出铸造叶片,我们现在提出第一代单晶材料发展到第四代,用的还是以第二代为主,第三代单晶合金也在做成双撑臂的超冷叶片来进行发动机实验。我们也改进了一些冷却技术,然后增加热胀轴承,改进冷却结构等等提高叶片的使用温度。另外还有叶片的打孔工艺,我们要提高整体上的单晶的铸造合格率,提高长期寿命的评价。
另外对于更高温度使用的,比如说机匣用的铸造高温合金研发。在高温金属间化合物,更加轻的金属化合物,比如铌贵合金,但是它要突破一系列的比如说塑性一些缺电。比如说石墨烯改进的高温合金,比如在粉末高温合金增加它的强度、韧性,降低它的裂纹扩展速率,当然石墨烯不仅是在高温合金方面改变,比如说钛合金复合材料、非金属橡胶、隐身材料
10:01
张嘉振 大型民机增材制造技术应用实践与需求
张嘉振:早晨好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今天非常有幸利用这个机会给大家汇报一下大飞机方面对增材制造方面的工作。
主要是分几个方面简要的汇报一下,一个是增材制造技术发展,以及增材技术的实践,我们必须得走适航的思路,第四就是应用技术需求。
增材主要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现在航空应用很多,刚才几个同事都讲了,我们在航空特别是机翼方面应用很多。现在主要国际竞争对手也好,目标也好是波音空客,波音空客大量的开始准备把增材制造技术用到他的飞机上,当然他也历时比较长的时间,美国、欧洲对这项技术都比较重视。最典型的就是GE,GE已经成为了增材技术的使用者,已经变成了技术的提供者,它现在是国内最大的,它受过了德国的一些公司进行了增材技术本身的开发,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用户,它是国际上发动机的巨头,包括还有其他的很多产业。
GE实际上不仅仅是减重,最重要的标志性这个东西已经做成了批生产,一年能搞几万件,像国外这个公司能做到这一点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一个商业性的突破,肯定比传统工艺来说经济性方面一定是取得了优势这么做,要不肯定不会做这件事儿,往往一个技术突破是不会做的。
增材技术来讲一般来讲单件或者小批量来说比较有优势,对于传统大规模来做一般情况下讲是不具备优势的。锻件是需要开模具,模具很贵,但是如果大批量的还是传统工艺成本比较合适。但是GE实现了从增材制造的方式大批生产,这是具有一个突破性的事件。
我们中国商飞实际上也做了很多工作,这是我们大型飞机上应急们导向槽30几个零件,还有钛合金的零件。但是坦率地将中国商飞没有一个增材制造的零件现在上到适航程序的。我们在目前的C919大型飞机实际上我们有六架飞机在试飞,101到106这几架飞机都装了钛合金的零件在飞。但是这个飞是适航审定中心那头是我们认可一个试飞的飞机,但是如果我们目标是明年7月1号把飞机交给客户,现在还没有走过适航程序,是不能把这个飞机给客户的。大家都知道飞机的严谨性非常高,都是按照10的负9次方出事的概率设计的。著名的美国波音这么大的巨头波音737这个事儿,美国波音这么大一个巨头737出了一点事儿就成了全球的新闻,波音公司很可能被它拖垮,做了很大的努力现在重新复飞了。增材制造零件上到民用的飞机上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它跟军机和火箭不一样,火箭可能打一次就完事儿了,我们是要保证飞机飞三十年内不能出问题。
中国商飞成立一个研发中心,2017年的时候,这是在中国商飞集团层面,它不是我们二级单位,而是通过商飞集团成立了这样的一个增材技术应用中心,主要就是统筹协调中国商飞各个型号应用单位,包括上海的设计院和制造厂还有客服等等的预研单位把它牵起来,能够快速的把增材制造技术应在飞机上。大家伙都知道我们公司领导也认识到,包括国家的领导,增材制造的未来是一个具有变革性的技术。
预先实践我们没有走过适航的飞机,我们走过适航的飞机目前在飞的不是C919,是直线客机AJR21,这个飞机已经是今年交付大约30家,四大行今年也签了一些合同买的120多架飞机,订单在600多家,但是这个飞机还没有装增材制造零件,估计在明年的时候会有大批的零件装到上头。
中国商飞对承力件、非承力件等等各种承力结构、非承力结构做了大量的预先研究,就是说明我们是在积累我们的经验、知识,在适当的时候通过适航审定。我们的发动机跟民用发动机一样,一定得走过适航审定,包括美国的航空局的要求,没有他们的通过我们的飞机是飞不过国际航线的。我们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公司还是一个商业性的公司,必须参与国际上的商业竞争,技术上的成功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商业的成功也是一个主要目的。
这是一些(见PPT)通过优化等等技术,能够给我们的飞机减重。每减重一公斤在全生命周期大约飞20年左右,我们是按照20万人民币来算的,如果大的飞机可能更高一点。所以飞机减重发动机价值更高,相当于一克重量一克黄金。
表明通过我们的优化能减重很多,当然3D打印有几个重要的优势,第一是拓扑优化,3D打印也希望能够出现更多的材料,像钛合金能不能做一些高强高韧的材料,通过现在目前很多单位和我们合作陶瓷项目做高强高韧的钛合金做整体的提高,做成一些粉末,能够很好的做3D打印这方面的工作。
(见PPT)这是我们具体的飞机零件。
包括也做了很多测试,从性能来说T74我们是做的比较多的。现在的结论来说可以达到锻件的水平,从疲劳这是最弱的一个,因为它打印过程中可以产生一些裂纹等等,实际上它的性能经过热等以后也是跟锻件相匹配的。但是它现在的稳定性比较差,就是分散度比较差,这是比较致命的因素,我们必须要做大量的统计实验,通过很多的标准规范来约束整个制备过程才能达到一个一致性和稳定性。总得来说从科学来讲通过增材制造一系列的措施它应该可以达到锻件甚至超过锻件的水平。
(见PPT)这也是一些具体的数据,不再讲了。另外考虑特殊的跟商用发动机一样,我们需要很多的受到约束,就是适航要求,我们要满足所有的条款,就相当于法律条款,飞机如果能
10:01
苏海 坚持创新发展,促进航空锻造产业升级
苏海:尊敬的曹院士,尊敬的张院士,尊敬的与会领导,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这次能够通过这个平台向各位做一下汇报,我这次汇报的题目是“坚持创新发展,促进航空锻造产业升级”。
我这次汇报主要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谈一下国内航空市场和锻造需求整体的分析,第二部分谈一下目前航空锻件产品还有整个的产业链的情况。第三关于航材锻造发展趋势,第四谈谈我们安大公司这么多年在航材锻造里面做了一些工作,还有我们目前这个形势下所得到的机遇以及我们面临的挑战,以及接下来的工作怎么开展。
国内由于疫情的情况,中行工业发展研究中心也对未来20年民用飞机中国市场做出了最新预测,货机要求是645架,各型民用客机是7576架,这是针对疫情出来以后市场需求的分析。
对到国内发动机细分市场来说,根据智研咨询在民用市场,我国民用市场2020到2029年市场需求空间大概在898亿美元,军用和民用总的空间大概在1119按亿美元。结合到航空锻件的市场需求,首先可以通过左边(见PPT)的两个图看到民用飞机的成本构成,在机体部分,还有说发动机原材料部分占了非常大的,结合到国际转包业务的趋势和通航业务的增长,还有飞机型号的崛起,整个国内锻件需求趋势是非常客观的。
第二部分航空锻件在飞机上主要的分布,首先在飞机这一块主要是结构件,机翼、机身、起落架,在发动机这一块主要是机匣盘、轴还有叶片,对应到发动机锻件这一块我们主要是针对盘、轴、盘轴类、叶片。
我们都知道航空发动机刚才讲的这几种其实有一个细分就是机匣锻件,首先在最左边都是机匣还有低压涡轮机匣还有高压涡轮机匣,以及密封件。在飞机结构件的类型有铝合金的结构件,比如说起落架的支撑,还有臂板,还有支撑件。在飞机结构件这一块有一些转接头、尾翼、机翼、起落架的部件,在客机方面有起落架的结构件结构件、支撑梁,以及钛合金的结构件。
从产业链上下游的角度来分析,可以看得到锻件其实是处在原材料供应商还有西方的一级经销商,以及国内的主机厂中间的主承载的单位。目前发动机的原材料供应商在国内也是比较多的,在下游部分比如说国内的AIDC、IHI、ITP都是给原始的一级OEM供货的,对应的国内就是黎明、西航和成发。
从这个图(见PPT)可以看得到,目前原材料一级经销商和OEM是呈金字塔的趋势,贵州安大也是地属于中航重机,我们也是处在原材料的供应商层级。
在飞机结构件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来讲,上游也是原材料的供应商,比如说像镁铝,还有国内的抚钢,下游主要是波音、空客,还有中国的商飞。
(见PPT)这就是一个全产业链的飞机供应链,它也是基于一个全球的采购、装配。
第三部分关于航空材料发展方向和特点,航空材料主要朝着高性能、多功能、低成本与结构功能一体化方向发展,在机身材料来讲钛合金比如说损伤容限,还有新型的铝合金在耐蚀方面比较好的合金也是逐渐用到机身上。在发动机方面比如说高温合金720、锂、钛合金,以及陶瓷基复合材料都是航空材料的一个发展方向,结构材料的一个发展方向。
到了锻件层面来讲,锻件主要技术首先是精密环轧技术,这个技术主要朝三个方向发展,第一个是精密成形的设计,以前国内整个设计都偏向于比较肥大,头重量比较大,现在经过这么多年的,包括民用转包的锻炼,整个设计都是朝着零件级别的设计进行发展,那么你的机架余量对应的就非常小。在杂质过程中尺寸精度要控制的比较高,就涉及到一个精确杂质的技术。在等温锻造技术这一块就追求成本的下降,低成本化主要考虑到模具和过程能耗。
第二部分减少大气下对组织的影响,所以我们也追求在真空下的等温锻造。
第三尽量提高我们的模具寿命。
第四个锻造技术发展方向整体的模锻,大家都知道整体设计是朝着大型、复杂、结构整体化、尺寸精密化的方向发展,所以对整体模锻的锻造行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五,在数字模拟技术,追求的是全流程的模拟,同时追求过程和模拟的高精度的吻合性,以及算法效率高的方向。
近几年在装备方面,国家层面也投了很多的费用,以及各个厂家也根据自己的产品结构特点进行了整改。装备趋于大型化,以及数字过程化的控制,包括设备之间互联互通的要求也逐渐增加。大家可以看得到中间这个是我国国内的大型压机的装备情况,安大在2017年底2018年初上了一台25000的等温锻压机。在环轧方面最近安大也是投了轴径向力400吨和200吨的辗轧机。上面这个表(见PPT)大家可以看到,目前全球来讲也是布局了很多大型的成型装备。
第四个方面,最近有一个流行的方向就是智能制造,整个智能制造来讲也是通过数字化的流程,贯通整个制造过程,通过你的智能排查,智能管理还有管控,包括工艺管理,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设计,从设备底层的互联互通到控制的层面,包括到生成来讲通过整个形成智能级别的管控体系。同时在锻件这一块也在提高过程的尺寸测量,达到了锻件生产出来以后能够直接进行测量的智能管理。现在目前来讲总的智能制造也是我们在锻造行业里面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最后,跟各位领导汇报
10:01
刘和平 发展航空低成本钛合金,保障钛合金产业链安全
刘和平:大家好,我是重庆金世利航材有限公司刘和平,今天非常荣幸受中国企业家联合会给我们提供这么一个平台来跟大家汇报我们公司的一些做法。
我们企业重庆金世利航空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是一个新的企业,成立之初到现在受到了工信部、中国企业家联合会,尤其是曹院士、朱教授在钛合金领域的先锋专家科学家的支持,这么几年曹院士到我们那儿去了三次,朱教授也去了两三次,一路上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支持。今天也是一个简单的汇报,主要汇报主题是“发展航空低成本钛合金,保障钛合金产业链的安全。”前面朱教授、曹院士从理论高度、国家高度讲的非常全面了,我们只是从企业中做的一些做法给大家做汇报。
航空低成本钛合金感觉是一个矛盾的问题,因为航空用的钛合金高可靠性要求低成本是很难做到,但是低成本也是一个发展的趋势,从钛合金一开始的应用到现在,从1950年左右开始钛合金的应用,我们的矿大家都知道只有两千多块钱一吨,二氧化钛拿到50%到60%的含量,钛合金从几十万元一吨到几百万元一吨,甚至上千万一吨,美国进口一万美元一公斤,六七千万一吨,怎么解决低成本的问题?解决钛合金在生产当中节省更多的成本,达到更多的应用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我看了一些书上,从50年代开始英国、日本这些先进国家都投入了大量资金做一些低成本化的研究。做的多一点的从电解法直接从钛矿里面生产粉,避免了海绵钛的生产过程,但是几十年来工程化的应用一直没有实现。俄罗斯也做了一些低成本的研究,工程化的研究也是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俄罗斯、美国、欧洲这些国家有非常先进的做法,我们企业也是在这两三年的过程当中做了一些探索,我重点讲一下我们在探索过程中做了一些什么事情。
我们感觉到钛原料这一端可以做很多工作的,我们从下面图(见PPT)里面可以看到,我们中国用的是从矿到TiCl4、海绵钛、钛材生产、钛模锻件生产、零部件加工到主机厂每一个环节是间断的,没有一个连贯的。下面这个图(见PPT)是国外一个大企业的做法,就是一个大框框里头把前头的八九个环节全部集中到一个企业来做,怎么来做的达到高质量、稳定化的生活呢?
第一个钛矿,我们国家的矿很分散,没有一家企业完全用自己的海绵钛,从不同的矿采购钛矿,矿上和矿主是一个主体,下来以后卖给做复态料的企业,这些企业基本不生产TiCl4,生产TiCl4的产品又不生产海绵钛,生产海绵钛基本上不生产钛材,每一个环节质量的影响就带来下头质量不稳定,质量不稳定造成废品的增加,这是我们国家的普遍现象。从产业链角度怎么来保证低成本?我们的做法就是尽量缩短这个过程。把企业面临的原料端直接尽量缩短到最短,怎么缩短呢?就是要有整个矿TiCl4的生产、海绵钛的生产缩短到一家,把不稳定的因素降到最低。
国外能做到从整体布局,但是这个需要大量的投入。俄罗斯投入几百个亿,我们国家最大的投入也就不到一百个亿,所以把它串起来要由国家指导,我们现在只能做到海绵钛前端,一次性从一个厂家进口各方面从都是稳定的。
产业链做下来以后好处是什么呢?所有的环节废料材料回收,比如说做到零部件生产可以做到质量可控,质量可控就可以大量的使用材废料,俄罗斯材废料40%到50%可以完全应用于航空锻件,除了发动机的转动件以外都允许使用材废料,最多的可以达到45%,普通的部件有不同的约定,材废料的应用节省了大量的成本,废料现在只有一万块钱一吨,海绵钛六万块钱,还不包括高附加值的。
重点汇报一下我们企业这几年做的重要探索,钛合金的生产每一个国家都离不开钛电解的制备,这个环节钛电解的制备是主要环节之一,决定了钛的成分是否均匀。
美国的做法和我们国内的大多数企业做法,除了我们企业以外全部是焊接电机,美国也是焊接电机,但是他们为了保证质量,他们围绕做高端这一块,他们需要一个真空等离子熔炼,温度比较高,可以汽化这些焊点带来的污染。所以说俄罗斯采取的办法就是整体电极,我们国家西北院重大企业他们也在几十年当中做了很多的探索,我们企业采取引进加自主创新的办法一年多的时间解决了这个问题,直接制备成没有任何焊点的电解,前端保证了成分的一致性和均匀性,通过我们的测试我们做出来就包含现在的分析的结果,我们用两次熔炼锭成分均匀性完全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国内目前用一般电极做了三次熔炼的均匀性,我们已经做了两千多吨,现在宝钛股份的很多合金,还有西北院的很多合金都在我们这儿生产。
另外一个环节,在锻造变形环节我们怎么来做能够达到它的一致性、稳定性,还有缩短工艺流程,提高加工稳定性。国内压机环节我们都有,国外也都有,但是它有很多的辅助工装、工具,工具可以配合做出来以后锻造,我们一般来讲都是在十个火次以内,一般所有的材料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没有超过十个火次的,但是国内的很多已经十五六个火次是很通用的,这样的话从成材率来说基本上可以比同行要提高10%以上,我们的加工周期可以缩短20%到30%。在这个环节上造成成本增加,如果是按照通用的来说是对降低是不容易的。我们通过跟国内外引进的专家团队做了工作,觉得
10:01
朱知寿 坚持创新,塑造航空钛合金产业链发展新优势
朱知寿:尊敬的张院士、曹院士,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今天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能在产业链的创新论坛里面分享我在航空钛合金材料产业链的发展,也是产业链和技术链是一样的,我是曹院士的学生,紧跟曹院士,在钛合金领域的飞机复合材料。
主要汇报内容是立足国内自主研制发展航空钛合金材料体系。第二针对材料体系的三个方面,主要从工艺创新、材料创新、低成本化技术做一些介绍。最后讲一下我们的结论。
第一,飞机钛合金材料在我们国家过去一直是仿制的,95末期主要是咱们国家的飞机钛合金材料主要是针对二代几,歼-7系列飞机1%左右,2%都不到。后来经过国产化以后苏-27系列飞机能达到10%以上,再后来又经过十五初期的飞机可以做到3%到4%左右。所以仿制的俄罗斯系列的苏-27系列飞机,包括我们的歼-15舰载机飞机结构材料全部仿制。所以在十五初期中方提出来航空飞机发动机,特别是飞机材料的结构材料要立足国内自主研发,我们针对第四代发动机要做新的材料研制,按照我们创新发展的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咱们国家一定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航空发动机材料体系。一代飞机一代装备,发展的飞机几代和发动机几代的钛合金材料。
第二,咱们国家在航空钛合金材料里面基本深在高性能材料的自主研制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下面的系列是属于仿制的国外,咱们国家都在用,上面那条线是咱们国家自主研制的,从95开始二代机、三代机,甚至到现在的四代机,经历型号发展应用,上面那条线是跨代发展,跨代研制才能建立自己国家的自主保障。
主要是解决强度、韧性、抗疲劳、抗冲击的综合性能,才能在综合性能水平跨代的研制和发展跨越,这样我们才能自己实现国内的自主研制和自主保障。
一个型号推向型号应用在材料和规格品种需要系列化和完善规格品种,我们在新的飞机上的应用,不管是从管材、焊接、结构件都实现了自己的体系应用。
我们采用了相关的工艺、材料,还有地面的验证、装机验证系列化的发展。刚才说的技术链发展的思路,从原材料厂一直到加工厂、制造厂、飞机制造厂、设计的验证部门,整条线从原料开始到零部件的装机应用,整个系列的2到3承受度提升到8到9,涉及到的厂家和研究院所是非常庞大的系列,不管材料有多少,用量有多大,这段链条是紧密的在航空材料领域体现的非常完整、突出,只有这样才能让新的材料研制出来得到充分验证,型号才可能放心使用,设计这一块也得到了战机水平,能够得到提升。
跨代的结果,下一代飞机结果材料通过跨代发展有一个结论提升,将来瞄准综合性能高低搭配的结论。
工艺创新方面,第一组织类型控制,第二是变形控制,这两个是工艺上面。组织类型控制我们在钛合金里面明显的是网篮组织,我们在2002年的时候提出来一种锻造工艺。工艺创新的网篮组织有什么用?我们把这种技术用在飞机的关键构件当中,在旧的版本里面这个属于被判废的组织。在航空钛合金材料,特别是飞机结构材料全面仿制的情况下我们提出要把这种组织用在自己的材料上,难度是很大的,创新的氛围没有像现在这么浓重,当时从观念,创新的氛围,特别是技术风险的责任都是非常大的。带来了很多新的效果,这样把我们国家钛合金在飞机结构材料应用组织控制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和窗口,其他材料,包括最后的其他材料都因为这个工艺得到了提升,为了我们国家跨代研制提供了新的工艺手段。
第二,热处理工艺也是改变组织,这个组织也要降低塑性,敢于在飞机的主梁主框上使用,也带动了寿命提升。还要控制它的塑性,刚才说的塑性太低不能用了,这个工艺也是打开了另外一个片层组织在关键承力框里面的使用。现在的歼-20飞机用了20%的钛合金,它大概占了一半,百分之十几,全部是主框主梁,把这个组织也是认为塑性比较低,风险比较大的,但是为了获得很好的疲劳力扩展用了20%的钛合金,占了一半,百分之十几,全部是主框主梁,把这个组织也是认为塑性比较低,风险比较大的,当时为了获得很好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降低,寿命的提高,我们采取这样的组织状态,这个组织状态也是首次把我们国家的片层用在大型飞机结构件和承力框、梁,机翼长梁的主梁上使用,也是为了我们国家损伤容限钛合金的另一种工艺的推广使用。
材料创新,我刚才说了为什么把工艺创新放在前面,特别是飞机结构材料里面创新是从工艺创新开始的,材料都是仿制人家的。所以工艺创新在前面,材料创新在后面。应该是材料创新在前面,这是咱们国内的国情。材料创新我刚才说了,通过新型合金化,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强忍性塑性、损伤容限疲劳冲击,当然这一二三四五六个性能必须同时满足的话,这个错料当然是最好的材料。我们这里面有几个材料是中间两个材料是强塑性韧性,损伤容限疲劳冲击都能达到最佳配合。两边的材料可能有一些匹配,这样材料的创新角度,从根本上先解决了将来的可行性。
材料创新里面的一些技术有个细晶化技术,还有一个就是韧化技术,针对不同的强度水平,中强、高强、超高强细晶化技术可以用的比较好。第二针对亚稳定的超高强韧的钛合金我们可以用相变强韧化技术,将来在十三五、十四五
10:01
李仲平 自主创新,实现产业链创新重大突破
李仲平:大家好,首先祝贺首届中国产业链发展峰会的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优化升级,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发展势头强劲,其根基性作用日益凸显。在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要解决产业链、供应链迫切的任务。
产业链、供应链与技术链、价值链密不可分,需要整体谋划,协调匹配。尽管当前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态势是非常好的,但是我们在产业链、供应链和技术链、价值链方面也存在不匹配的情况。比如大家非常关注的碳纤维,它的技术链就非常长,从最基础的化工原料丙烯腈等一直延伸到终端的最高科技的系统和产品,技术链跨过了有机、无机,跨过了从微观到宏观这样一个很长的链条。但是我们在碳纤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步认识到,也包括我们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碳纤维的产业链如果处理不好会出现产业链跟技术链不匹配的情况,产业链很短技术链很长,这样也客观的是造成我们产业链卷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束缚了这个产业的发展。
从其他高新的纤维,还有很多的新材料产业来看,也存在这种要解决产业链、供应链和技术链、价值链匹配的情况。从近期,尤其是从十四五开始要强壮技术链,延展产业链,是实现长技术链的产业现代化的重要,而且迫切的任务。航天材料如此,航空材料包括其他的战略性材料也是如此。
也希望这次峰会能够为产业链、创新链的发展汇聚智慧和动力,祝贺峰会取得圆满成功。
10:01
曹春晓 航空发动机材料的发展趋势
曹春晓: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到这个论坛来为大家面对面的交流,沟通,我今天要讲的主题是“航空发动机材料的发展趋势”。
分六个部分,除了前言和后语之外,涉及到三种材料,航空发动机涉及的材料很多,我在这里谈三种材料,一种我本人主要专业那就是钛,第二是高温合金,这个是航空发动机里面很关键的角色,高温合金是发动机热端的材料,钛是冷端的材料。接下来改讲树脂基材料。主要就这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要花点时间。
一、前言
大家知道航空发动机现在成立了两个专项,因为它非常重要,它的难度很大,技术含量很高,因此能不能把航空发动机搞出来,实际上是我们一个重要的标志,创新性国家的重要标志。但是它里边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解决就是材料问题,材料的技术是我们关注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一代材料技术,一代航空动力是航空发动机真实的写照。航空发动机它的需求是很明显的,这两者之间并重的关系大家都理解的。
从一百多年它的发展来看,航空发动机材料开始是钢,后来是加了铝,后来又加了镍跟钛。到了第四代铝合金越来越少了,但是镍跟钛发展的更多一些。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现阶段这个时期以来除了镍、钛、钢以外,复合材料又起来了,大体上比较多的材料,不是说所有的材料都包括进去了,用量比较高的就这些。
金属材料来看四种材料看的很清楚,钛合金、镍基比强度是最高的,结构钢在也要降低,总的来说因为它比重比较高,跟钛合金和镍基要差一点,钛合金和镍基合金成为主要的材料是必然的。
二、钛在航空发动机园地上繁华盛开
1956年钛用量2%,1960年钛用来15%,1973年钛用来25%,1997年F22四代机F119钛用达到最高峰,40%的重量是钛合金,100公斤的发动机重量里边有4公斤的重量是属于钛的。如果按体积来算就更多了,因为钛合金的密度比较低4.5,钢合金八点几,按体积来算就超过50%了,这是一种钛的趋势。
我们国家军用发动机秦岭式发动机是10%,涡喷13是13%,昆仑是14%,太行发动机是25%,也是说明发动机里面已经四分之一的重量属于钛了。
民用发动机里面大家看到热锻红的(见PPT)是镍基高温合金,蓝的是钛合金,冷锻是钛合金,钢主要是中间的静止零件。铝合金已经用的很少了,就是个别的上面有一点点。复合材料现在要兴起来,在这里面没有充分体现,这里面有绿颜色的,但是没有充分体现,下面可以提到新一代的发动机里面复合材料越来越多。
从普通的发动机来说没问题,从最近的形势来看常规的钛合金已经不能满足航空发动机的需求,钛、铝系统的金属基化合物已经显得尤其重要,从原来没有用到现在越用越多,金属性化合物的出现叫它“一匹黑马”,一匹黑马冲上了赛场,大概是在80年代我们国家也兴起了高潮,我所在的团队承担了钛三铝项目,是一个863项目,成功的映射出我们国家最大的钛三合金的锻件,导风板是转子零件一万多转每分钟,还有个涡轮性结合环是静止零件,都装在一个发动机上完成了试车的考验。(见PPT)这个就是TD2导风板,还有结合环。
为什么要出现这个问题呢?主要是因为普通的高温钛合金已经不能满足了,到600度最高了,前面已经有复合材料要取代,钛合金要生存、发展它由朝着精度性化合物生产。还有以钛合金为基体的复合材料,一个钛锂新型化合物,一个是钛基复合材料。原来是钛只用到600多,有它以后它可以往后推到650还是多少度,那就看它发展的过程了。原来还没有真正实现,现在看来在国外已经开始很明显的出现了发展。
比如说钛铝,一个钛原子跟铝原子结合起来的钛铝,开始大家都不敢用,因为它的衍生力只有1%多一点,就是它的标准1%就可以用了,这个在过去我们的概念里面不行,对我来说我也感觉到铸造的钛铝可能还用不着,一定要改变工艺,想办法塑性更好一些,但实际上美国突破了这个东西,就是这么低的塑性就用了。陶瓷合金那个是有这个问题,艺术性问题,但是这个精准里面那么低的塑造性看来是一种突破,这个是GE公司用的低压涡轮片用的就是钛铝,已经用上去了,大量批量的生产。787用了两台GEnx发动机,747-8用了四台GEnx五发动机,每级低压涡轮年轻结构重量45.5kg,因为它本身节省了,盘受的力也小多了,因为比重小,镍基合金是8.4左右,它是1.4左右,就是说这个发动机小多了,盘也可以减小支撑重量。重量一减小了以后,油消耗少了,油消耗少了环污染就少了。
由于优越性比较大,即使塑性那么低还想办法用上去,现在研究下来都没有问题。现在上海牵头的C919大飞机工程,它用的发动机将来要用我们国家自己的,但是目前买的是国外的,是美国跟法国合搞的。大家可以看到右边发动机边上有LEAP发动机,最后两节低压涡轮叶片也已经真正的用了钛铝,我开始还有点怀疑,最后经过调查研究的确已经在上海用了,所以这个的确是一个钛铝的,说明低速性的东西也可以突破性的用上去。
TrentWWB是空客的350用的发动机,这个发动机第一到第六低压涡轮叶片全部采用钛铝合金铸件,有的逐步造成局部空心了,说明这匹黑马冲到赛场以后发动机总用量基本稳定。
展望未来,TiAL这匹黑马将一发而不可收
10:01
史向辉 主办方嘉宾致辞
史向辉:尊敬的曹春晓院士、李仲平院士、张立同院士,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在北京召开首届中国产业链创新产业发展峰会,专门举办航空材料产业发展论坛,共同探讨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更好的推动航空材料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我谨代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向出席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各位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向大力支持本次会议的政府有关部门、研究机构和有关行业协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制造强国材料先行,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新材料产业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以来我国新材料产业一直保持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产业规模由2010年的6500亿上升到2019年的4.82万亿元,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材料工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新材料产业高速发展的黄金期,新材料产业规模近五年符合增长率高达25%,我国高度重视航空材料领域的发展,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在国家制定的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创新攻关2030项目中都有涉及支持航材产业发展的相关内容,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中航材相关项目也多次上榜,这些政策对航材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航材产业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我国航空航天市场规模在逐年扩大,对于航空材料有着刚性的需求,根据波音公司预测2020至2040年中国需要新增大中型飞机6300架以上,同时在军用飞机领域装备建设将加快推进,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由航空领域带来的应用需求将为我国航空材料领域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对航材生产企业是巨大的发展机遇。
今年以来航空产业受到疫情的冲击,民航运营公司收入大幅降低,对航空制造业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影响了航海企业的新增订单和交付进度。但是从长远来看航空航天产业,特别是航空制造业持续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十三五即将收官,十四五即将启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强化国家科技战略力量支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力度,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为新形势下推进相关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咨询。
中国企联作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全国性企业团体联合组织,拥有43家省级企业联合会,260家地方工业城市企业联合会,50多万家企业会员,已经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组织网络体系。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为企业和企业家服务的根本宗旨,着力搭建高层次的平台,推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培育形成了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全国企业家活动日,及全国企业家年会,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全国企业文化年会等品牌活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在航空航天领域从2017年开始作为工信部一条龙应用计划的推进单位,中国企业联合会与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共同推进工业强基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耐高温叶片一条龙应用计划的相关工作。
今天,我们召开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论坛目的是助力我国产业链的创新发展,特别是航空材料产业发展。我们期待各位代表能够深入交流、收获满满,今后,我们将继续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也希望大家能够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中国企业联合会的发展。
最后,预祝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14:12
首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航空材料产业链创新发展论坛全部视频
16:04
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徐如祥:小型智能化移动CT核心器件及整机自主研发与产业链
16:04
北京世纪金光半导体有限公司副总裁于坤山:把握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第三代半导体的机会
16:04
中电海康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刘 波 :走向自旋流的新一代微电子及芯片技术信息技术
16:04
三菱电机自动化 (中国) 有限公司 首席智能制造官衫山素:碳中和与制造业
16:04
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副院长陈廷勇:量子计算:赋能第四次工业革命
16:04
北京大学深研院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集成电路学院长聘教授杨玉超:存算一体--后摩尔时代算力产业链创新发展的新机遇
16:04
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刘泽文:新型集成传感器及其应用
16:04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邓中亮: “精准时空”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16:04
第二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余锡权
13:04
深蓝汽车战略市场部副总经理陈立华:产业链制胜时代和深蓝实践
13:04
湖南科力远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潘立贤:储能产业破局之思考与实践
13:04
第二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保力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营销中心总经理邹懿: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梯次及利用
13:04
新开源集团董事长张军政: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动 PVP 行业发展
13:04
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新能源汽车子基金合伙人兼总裁方建华:双循环格局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13:04
第二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中汽研广州检验中心总经理高明秋:全价值链服务体系助力新能源汽车技术变革
13:04
第二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副主任刘江: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供应链高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
13:04
第二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原国家质检总局总工程师、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刘卓慧:新能源汽车的标准化使命
13:04
华为Fellow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政策与标准专利部部长万蕾: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态势与高质量发展建议
13:04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李克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态势与高质量发展建议
13:04
11:04
11:04
11:04
11:04
11:04
11:04
11:04
11:04
11:04
11:04
10:04
10:04
10:04
10:04
10:04
17:04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党委副书记陈 新:人才链赋能产业链创新发展
17:04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总工程师、首席科学家王 军:发挥主体责任 服务国家战略 建设轨道交通装备现代产业链
17:04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大响:制造业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17:04
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军旗:新时代制造业数字化 绿色化的探索与实践
17:04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原主席、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张晓刚:高标准助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17:04
中国工程院院士、钢铁研究总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干勇: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17:04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主任卢秉恒 :3D增材制造产业链创新发展
17:04
中国工程院院士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谭建荣:数字转型的核心竞争力—创新设计: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
17:04
中国企业联合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中关村中慧先进制造产业联盟专家委主任陈玉涛:上市公司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17:04
深圳市委常委郑红波: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17:04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主任委员陈学东:持续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实现重大技术装备高质量发展
16:04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家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 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16:04
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执行董事 汪波:党建引领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江铜实践
16:04
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常国武:2022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近30%,连续13年位居世界首位
14:04
14:04
第二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_《工业基础指数(2022)》《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指数》发布_CCTV13
14:04
第二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工业基础指数(2022)》发布_CCTV4
09:04
第二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现代时尚产业发展论坛
15:04
第二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中国脑认知健康数字产业发展论坛
15:04
第二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论坛
14:04
11:04
16:04
15:03
第二届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吴筠(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第二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将于近期在深圳举行。我们今天的发布会主要是通报这次峰会相关的筹备情况,并且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回答记者的提问。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
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陈华平先生;
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史向辉先生。
首先,有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陈华平先生介绍2023第二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的总体情况。
陈华平: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深圳产业链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将“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上升到与“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凸显产业链供应链作为经济运行基础的重要地位。当前,深圳正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战略部署,致力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下面,我介绍一下第二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的有关情况。
经市政府同意,第二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定于2023年4月1日-4月2日在我市五洲宾馆举办,由市政府和中国企业联合会共同主办。本次峰会以“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 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内容丰富,包括1+1+4+3,即一场主体峰会、一场闭门恳谈会、四个产业创新发展专题论坛、3项成果发布。
其中,主体峰会将邀请院士、专家围绕主题开展主旨报告和对话活动,为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四个产业论坛将邀请主要龙头企业以及产业链上下游重点环节典型企业及科研院所参与,以市场需求为牵引搭建产业链各环节的平等沟通对话平台,深入推进产业集群落地,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峰会期间组织的闭门恳谈会,将邀请系统集成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产业链拉动作用大的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参与。
综合看,本届峰会的主要特点有:
一是聚焦重点产业。深圳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现代时尚等产业,拥有坚实的基础和一批龙头企业,深度融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峰会将深入研讨提升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提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等问题,将促进我市企业在参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做出贡献。
二是打造交流平台。我们将邀请“两院”院士、知名企业家等,围绕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等主题,分享研究成果,解析创新案例,把脉难点堵点,研究解决方案,既有宏观国家政策分析,也有具体企业创新分享,凝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发展共识。
三是发布系列成果。峰会将发布《中国工业基础指数(2022)》《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指数(2022)》《深圳市产业链供应链白皮书(2022)》,展示我国工业和制造业基础发展情况和我市重点产业链供应链情况。
近年来,深圳市高度重视产业链供应链工作,尤其是去年6月份以来,深圳市密集发布系列政策文件,旨在培育发展壮大“20+8”产业集群,在产业供应链上有着鲜明特点。一是产业规模大。2022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55万亿元、增长7.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4万亿元、增长4.8%。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33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41.1%,引领作用突出。电子信息产业约占全国规模的六分之一,是我市工业第一大支柱产业。二是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完善。深圳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基本形成了梯次型现代制造业体系,在网络通信、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有着带动能力极强的龙头企业,44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居全国城市第三,供应链服务企业超4000家、数量占全国80%以上,各类市场主体超394万户、居全国城市第一,形成了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枝繁叶茂的局面。三是科技创新能力突出。深圳始终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2022年基础研究投入增长67.4%,总量居全国城市第三,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城市首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3万家,有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5G中高频器件、超高清视频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有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国家超算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四是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深圳市政府发布《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以及系列配套政策文件,确定培育发展壮大“20+8”产业集群,布局规划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新一代信息通信集群等4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022年深圳入选首批开展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城市。
我们将以此次峰会为契机,集中研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路径与具体举措,共商产业链创新链安全稳定大计,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及产业链间跨界协同创新机制,为推进稳链补链强链控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注入强劲动力。
我们相信,在各单位
12:01
史向辉 发布工业强基化一条龙示范企业
史向辉:大家下午好,2019工业强基一条龙示范企业发布,各一条龙示范企业。
为贯彻落实《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进重点工业基础产品和工艺示范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2019年度工业强基工程重点产品、工艺“一条”"应用计划工作,下发《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19年度工业强基工程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工作的通知》(工信厅规函[2019]212号)。
受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委托,2019年中国企联与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西安增材制造国家研究院、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三家单位分别推进工业强基传感器一条龙、工业强基高性能难熔难加工合金大型复杂构件增材制造(3D打印)一条龙、工业强基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耐高温叶片一条龙应用计划工作。
为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切实解决工业基础产品和工艺应用难题,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19年度工业强基工程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工作的通知》(工信厅规函[2019]212号)要求,经企事业单位自愿申报,各地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部门、中央企业推荐,第三方推进机构组织专家评审以及网上公示等环节,确定了2019年工业强基工程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下发了(工业厅规函[2020]2号),《关于公布2019年工业强基工程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名单的通知》,现予以公布。
一、2019年工业强基传感器一条龙示范企业,有包括:四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德恩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沃天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德尔科技有限公司、枣阳市米朗科技有限公司、深圳聚德寿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森世泰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晶鼎鑫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全椒科利德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合肥微纳传感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安培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桐乡清锋科技有限公司、华东光电集成器件研究所、常州联德电子有限公司等32家企业。
二、2019年工业强基高性能难熔难加工合金大型复杂构件增材制造(3D打印)一条龙示范企业,有包括:抚顺东工冶金材料技术有限公司、西安智熔金属打印系统有限公司、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鑫精合激光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华质卓越生产力促进(北京)有限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煜鼎增材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
三、2019年工业强基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耐高温叶片一条龙示范企业,有包括:四川绵竹鑫坤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宁夏东方钽业股份有限公司、中铼新材料有限公司、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应流集团霍山铸造有限公司等在内19家企业,发布完毕,谢谢大家!
12:01
肖程波 工业强基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耐高温叶片一条龙示范企业代表
肖程波:谢谢主持人,尊敬的朱会长、张院士,各位同仁,下午好!
前面嘉宾的报告太精彩了,所以超时整整一个小时,我一定在十分钟之内把一条龙情况报告完。我们这一条龙是由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和中国企业联合会联合推进的。
这个报告一共分为五个部分,今天很多人谈到航空发动机,航空发动机的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高低的最有力体现。迄今为止,世界上能够独立制造先进航空发动机的国家只有英、美、俄、欧、中等少数国家(地区)。而在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中,“两片一盘”是制约航空发动机研制的核心技术,涡轮叶片更是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它的工作环境是高温、高压、高载荷。整体来说高温合金叶片,从材料、工艺、叶片结构经历了很多发展。涡轮叶片制造流程长、工艺复杂、难度大,国内不论在涡轮叶片材料及制备技术成熟度方面,还是在涡轮叶片的使用工程经验方面均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
工作内容:以提高高温合金精密铸造涡轮叶片质量和可靠性为核心,遴选产业链各环节优势企业(单位),突破单晶高温合金母合金纯净度控制、复杂定向/单晶涡轮叶片制备、长寿命热障涂层设计与制备等关键技术,带动上游原辅材料产业、高端装备产业等相关产业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推进产业链协作发展,形成上下游产业对接的“一条龙”典型应用示范全链条,保障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的研制、生产和应用。
发展历程,2019年9月工信厅规函申报指南发布,到11月份的时候有34家企业申报,并且申报了35个项目,在去年12月份的时候组织专家评审出19家示范企业和11个示范项目,并且已经发布了。
这是围绕整个产业链上游、原材料,比如说涂层原材料,关键的制,合金设计,母合金制备,精密铸造等等,整个分为航空发动机叶片和燃气轮机叶片遴选出来的优势企业,以及这些企业申报的一些优势项目,备因为时间原因,不展开说了。
2020年,主要围绕铸造辅助材料质量提升,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因为我们平时比较关注金属原材料,实际上我们铸造高温合金一些辅助材料,比如说坩埚、过滤器、锆英粉、硅溶胶等等,实际上这是严重依赖进口的。第二个方面做了母合金纯净度提升。
下面汇报一下两个大方面的结果:1、氧化铝坩埚,完成氧化铝粉料组分选择与分析,以及不同颗粒级配配方与坩埚致密度、抗热震性的关系研究;采用合理的颗粒级配能保证制品减小烧结收缩率,同时获得高的致密性。对进口坩埚进行了尺寸测仿,最终形成全系列坩埚尺寸数据、三维数模和二维图纸。完成了两家供应商国产铝质坩埚三轮工艺验证,初步结果表明国产铝质坩埚满足高温合金熔炼浇注工艺使用要求。后续将选择两种三批次的量产稳定实心铸件,同批采用国产和进口坩埚进行对比验证。
制定了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企业标准Q/6S 3909-2020《高温合金熔模铸造用铝质坩埚规范》,已起草中国航发集团标准(征求意见稿),规范铝质坩埚的质量控制要求。计划2021年一季度召开铝质坩埚国产化推广应用协调会,邀请中国航发331厂,170厂,410厂和430厂四家单位对国产坩埚进行应用验证。
2、陶瓷过滤网,完成了陶瓷过滤器制备工艺研究,包括有机泡沫体预处理技术、浆料配制工艺研究、挂浆工艺研究、烧结工艺研究等,所研制的国产过滤器性能与进口过滤器相当。国产陶瓷过滤器的工艺验证正在进行中;后续将选择两种三批次的量产稳定实心铸件,同批采用国产和进口过滤器进行对比验证。制定了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企业标准Q/6S 3923-2020《高温合金熔模铸造用陶瓷过滤器规范》,并已起草中国航发集团标准(征求意见稿),规范陶瓷过滤器的质量控制要求。计划2021年一季度召开陶瓷过滤器国产化推广应用协调会,邀请中国航发331厂、170厂、410厂和430厂四家单位对国产过滤器进行应用验证。
3、中温模型蜡,已完成国产蜡料实验室阶段研究,国产蜡料的滴点、软化点、针入度、填料含量、抗弯强度、灰分、收缩率、外观等性能符合进口蜡料指标要求。国产蜡料的工艺性能(充型性、焊接性、切削性等)和质量性能(表面光洁度、表面质量等)与进口蜡料相当。已完成国产蜡料的小批量生产,国产蜡料的工艺验证由航材院、331厂、410厂和430厂共同承担,目前正在进行中。
4、锆英粉,国产锆英粉成分、物相、粒度分布控制与进口产品基本一致;已制备3吨样品,供航材院、430厂进行工艺验证。
5、硅溶胶,国产材料纳米SiO2含量与进口样品有差距,厂家正在优化制备工艺,通过调整原材料比例将SiO2含量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国产材料的SiO2纳米粒径接近20nm,略大于进口材料的12-15nm,厂家继续开展工艺试验进行调节。
6、电熔白刚玉,通过对氧化铝原粉成分控制、电熔工艺控制等手段,电熔白刚玉中杂质含量显著降低,其Na2O含量由0.5%下降至0.25%以下,同时将粒度控制调整为粗细搭配、宽峰分布,开发出适用于型壳面层浆料的白刚玉粉。
2020年工作进展,母合金纯净度提升:1、原材料纯净度控制,完成镍、钴、铬、钽、铌、钨等原材料国内外标准对比分析工作,制定了高温合金用镍、钴、铬、钽、铌、钨等原
12:01
赵纪元 增材制造工业强基一条龙组织单位代表
赵纪元:尊敬的朱会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下面我就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在增材制造技术和产业链方面一些创新活动向大家进行一个汇报。
第一项是自主创新、攻关关键技术。
根据《中国制造2025》建设的首批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国家战略目标和制造业创新发展为导向,通过多学科交叉创新和政产学研金用协同创新,打造完整的创新链,引领增材制造发展,带动整个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我们公司是2016年7月29日年注册成立,2016年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建设方案通过论证,2020年1月18日,在疫情发生前期,我们通过了《增材制造创新能力建设》验收。公司负责技术的攻关和创新,联盟负责技术的转化。我们瞄准重大装备、重要材料、关键工艺、核心软件、核心元器件的共性技术,我们开展了“死亡之谷”这一段技术进行了放大,把它推向产业。
创新中心集聚增材制造领域5所优势大学和13家行业重点企业,包括: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13家股东单位(行业优势科研院所、优势企业、重点工业用户、金融机构、产业园区)。聚集行业领域主要国家级创新平台,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制造系统工程(西交大)、凝固技术(西工大)、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华中科大)、金属多孔材料(西北有色院)、近净成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1家国家工程实验室: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北航)。全国增材制造(3D打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会员255家,吸纳黑龙江省3D打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四川省增材制造技术协会、上海市增材制造协会、大连市增材制造学会等地方组织;其中金卡会员20家。
人才队伍有两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020年1月《增材制造创新能力建设项目》通过工信部验收,建成了三大平台,形成面向行业用户提供工艺技术解决方案、中试验证、检验测试等一站式创新服务能力。研发中试平台:通用发中试线1条、专用6条。拥有各类金属、非金属打印设备110余台,累计服务企业200余家,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网联筑梦云平台已入网83家服务企业、200多家用户、1340台设备。
坚持自主创新,持续攻关重大装备、关键工艺、核心元器件、软件、材料等共性关键技术,确保技术链、供应链、产业链的安全。
耐高温透玻材料体系:建立Si3N4陶瓷基中BN(耐高温烧蚀)及SiO2(高透波性)的耐高温透波材料体系,开发该材料体系制备技术、3D打印、性能测试全流程制备工艺。
金属材料:开发了石墨烯增强K418、GH3536高温合金,AlSi0Mg铝合金纳米复合材料,NiCrWFeTi、NiCrCoFeTi高熵合金和Ni52Ti48形状记忆合金。
多种功能性3D喷墨材料体系:自主知识产权的透明硬质、软质、彩色、水溶支撑喷打材料配方体系。
高分子新材料:自主研发适用于手机光源、日光灯等可见光的3D打印彩色材料配方体系,自主研发适用于紫外灯的透明或彩色刚性、弹性、柔性等光固化树脂体系。
泥土建筑3D打印材料体系:自主研发以泥土为主体建筑3D打印材料,绿色建筑。为在月球上使用月壤打印建筑打下基础。
MWAM 5000 N1电弧熔丝增材制造设备:以金属丝材为原料,以CMT电弧热源进行增材,采用车铣复合加工头进行加工进行减材,集成了局部防护的在线工业CT,可实现0.2mm 的缺陷检测,可实现5m大型铝合金、钢、镁合金、铜合金零部件的高效熔丝增减材一体化复合制造。近期完成了十米直径的铝合金大环增减材制造科研攻关,超过了国际报导的最大打印件,为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10米连接环的制造工艺探索了新方法。
同时开发了五轴激发送粉式增减材复合制造设备,具备五轴联动增减材复合功能,可实现悬臂特征及倾斜特征的五轴打印,可实现具有复杂型面、内腔、内孔等特征的复杂零件(机匣、涡轮盘等)的工序间复合制造,教育版的+/-装备:可为世界技能大赛的选用和演练、1+X职业技能培训、高校实验室升级提供装备。
MWAM 1500 F1等离子熔丝增材制造设备:以金属丝材为原料,以高能量密度等离子束为热源,将同步送入的丝材快速熔化,可实现航空航天、船舶、核电等领域中1.5m尺寸钛合金、高温合金、钨钼合金构件的高效增材制造。
自主开发的工业级3D微滴喷射打印机,采用自主研发的微滴喷射打印头,将液态光敏树脂材料喷射到构建托盘,并通过紫外光实现固化,具有打印外观平滑、细节精细,支持多种不同颜色、性质的材料融入模型,实现从刚性到柔性特性的材料复合一次打印成型。
增材制造后处理工具(MT06A、MT02):解决了叠层复合材料孔加工缺陷突出的问题,实现碳纤维复合材料、金属材料及其与难加工材料构成的叠层材料中的高精度装配孔、大尺寸螺纹连接孔的高效、高精度加工。
电解质等离子抛光机:攻克直径≥1.5mm超长细内孔内壁的精整加工难题,研制国际上最大功率的双源电解质等离子加工设备,可用于碳钢、不锈钢、高温合金、铜合金、铝合金、钛合金等材质零件内外表面精整加工,包括内外表面抛光、去毛刺、倒角、倒
12:01
王光辉 传感器一条龙方面进行的工作进展
王光辉: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很荣幸作为工业强基传感器一条龙示范企业的代表,在此次峰会上向大家汇报深圳聚德寿科技公司在传感器方面的成果。
一、传感器产业链概况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传感器分类方式十分多样,通常根据其基本感知功能分为热敏元件、光敏元件、气敏元件、力敏元件、磁敏元件、湿敏元件、声敏元件、放射线敏感元件、色敏元件和味敏元件等十大类。
聚德寿开发的产品属于气敏元件和力敏元件。
(一)传感器产业链的上游
1、材料:半导体材料、陶瓷材料、金属材料、有机材料等。
2、设备:各种制造与检测设备。
3、现状:目前我国无论是MEMS传感器还是厚膜芯片传感器,主要生产设备与材料都依赖进口。
(二)传感器的生产
研究与开发、设计、生产制造、测试、系统集成、应用,传感器的制造,特别是中高端传感器芯片主要被国外或者外资企业垄断,我国传感器的制造业还很落后,绝大多数传感器企业都是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
(三)传感器产业链下游:应用领域
汽车行业、摩托车行业;通信行业;人工智能行业;消费电子行业;物联网行业;工业领域;医疗行业;中国传感器产业链的上游及传感器企业虽然比较落后,但是中国传感器的应用市场是巨大的,这也是中国传感器的希望。
二、公司在传感器产业链的情况介绍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我创办了两个企业,第一个企业是2001年以100万创建的深圳市翔通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从事光通信关键零部件的制造,是国内少数几家能够替代日本京瓷等国外产品的企业之一,六年前我已经把该企业控股权卖给了国营企业即中国航空集团下的中航光电公司,成功的完成了产业链的交班工作。
第二个企业是去年初以1.392亿的注册资本创建了深圳聚德寿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传感器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其发展目标也是创建民族企业的优秀品牌,要在传感器的细分市场不断的以高质量的传感器替代进口品牌。
悟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聚德寿成立之初就把突破与掌握被国外垄断的传感器核心技术为己任,并且把有限的资金与人才聚焦在被国外垄断的陶瓷电容压力芯片、陶瓷电阻压力芯片、陶瓷电容温度压力芯片、陶瓷电阻温度压力芯片、氧化锆陶瓷厚膜氧芯片、氧化锆陶瓷厚膜颗粒物芯片的研发与生产上,并且把这些芯片应用在各种压力传感器、气体传感器上,如汽车机油压力传感器、变速箱压力传感器、空调压力传感器、新能源汽车各种压力传感器、汽车开关氧传感器、宽域氧传感器、智能氧传感器、摩托车氧传感器上,这些核心技术也可以应用在通信行业、人工智能行业、消费电子行业、物联网行业、工业领域、医疗行业等。
公司还在传感器产业链的上游,即:压力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的关键制造设备与关键检测设备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发出很多关键制造与检测设备,以便打破这些关键设备被国外垄断的被动局面,确保产业链的安全。
三、公司在芯片、传感器及其制造装备取得的突破进展
聚德寿公司凝聚了一批从外资等传感器企业出来加盟聚德寿的技术专家,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要打破国外企业对传感器核心技术的垄断。不到两年时间,聚德寿公司在传感器芯片、传感器、传感器制造设备、传感器测试设备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突破。
(一)聚德寿开发的传感器芯片及其传感器
1、压力传感器陶瓷厚膜芯片,聚德寿已经开发出如下压力传感器陶瓷厚膜芯片,并且已经批量生产,得到业界认可与广泛关注:压力传感器陶瓷电容厚膜芯片、压力传感器陶瓷电阻厚膜芯片、温度压力 传感器陶瓷电容厚膜芯片、温度压力 传感器陶瓷电阻厚膜芯片。该类产品我们的目标是在未来3-5年内成为国内第一品牌,并且逐渐替代国外或者外资品牌。该类芯片,聚德寿目前正在与霍尼韦尔公司、派克汉尼汾公司、艾菲公司等国际著名公司合作,也在与国内宁波拓普公司、浙江沃德尔公司等企业合作。今年已经批量生产,预计全年生产10万只以上。明年预计生产100万只以上,以后会逐年大幅度提升。
2、氧化锆陶瓷厚膜氧芯片,聚德寿已经开发出汽车与摩托车用的氧化锆陶瓷厚膜氧芯片,并且开始小批量生产。目前主要应用在摩托车市场。
3、氧化锆陶瓷厚膜颗粒物芯片,聚德寿已经开发出该类芯片的样品,目前处在样品阶段。
4、各种压力传感器、温度压力传感器,利用上述传感器芯片,聚德寿已经生产出如下传感器: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使用的各种压力传感器、各种温度压力传感器,如机油压力传感器、机油温度压力传感器、空调压力传感器、空调温度压力传感器、变速箱压力传感器等,已经实现批量生产。
5、汽车及摩托车氧传感器,现在已经批量生产,汽车氧传感器已经大批量在售后市场销售,摩托车氧传感器已经在电喷系统商及主机厂开始销售。如重庆超力高科公司、上海谟绅公司、重庆隆鑫公司等。
6、宽域氧传感
12:01
陈玉涛 工业基础指数(2020)的发布
陈玉涛: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院士、各位专家,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今天的分享分成三个内容,第一个板块是对过去“十三五”工作成果进行回顾,第二个是工业基础指数研究过程进行介绍,第三块是对“十四五”的路径进行探索。
首先我们从“十三五”期间以来五年的时间,我们通过社会舆论可以看到有很多重大的科技成就事件,同时也有很多社会比较重大的舆论事件,包括有一些影响到企业的改革措施,同时也有涉及到企业发展和相关政策改革的一些重大方向。
第一个部分,我想分享一下过去五年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在“十三五”期间,国家科技计划体系也是进行了改革,把我们过去一些相关计划整合成五个主要方面,分成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这五年来,重点研发计划数量也是从2016年的36项增加到了59个方向,同时也开启了6个试点专项方向研究。这五年来,我们看2016到2018年的数据,实际上我们设计了3000多个项目方向,有1600多家企业参与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当中来,国家也是三年来累计投入了700多个亿的资金。
在“十三五”期间,重点实验室也是增加到了322家,像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增加到41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增加到171家,国家工程实验室增加到217家,以及国家工程中心增加到129家和国家实验室增加到20家。同时在2015年到2019年入选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项目,每年平均在120项,六年累计有600多个项目方向。同时两院院士人数在“十三五”期间全部都有增加,每两年两院院士增加人数大概在120人到130人这样一个情况。
在产业政策方面,从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进的制造强国战略来看,我们分别实施了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以及国家制造业创新工程和高端装备能力建设工程,如图所示,也有非常多的产业政策落地实施。尤其是今天大会主题是产业链创新发展,我们今天更多是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现代化这样一个议题,在“十三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有介绍到,我们有16个一条龙,也就是16个产业链方向。
从世界500强企业来看,在“十三五”期间也是有突破性的进展,尤其是在2020年,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名单发布,中国大陆500强数量首次超过美国,但盈利水平与美国差距是比较大的。但是“十三五”期间,中国大公司数量保持良好增长,每一年500强上榜企业数量也是逐年在增加。我们可以通过图上看到,我们500强企业销售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还是明显低于平均数的,跟美国相比相差距离会更大一点,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但是总体来看,500强企业入门门槛每年都是有逐步提升,从2015年236.1亿提升到2020年359.6亿,营收也是逐年有非常大的增加,企业净利润也是呈现增长态势,尤其是500强企业千亿数量也是有了非常大的增幅。像企业入门坎提高了47.7%,企业的营收提高了44.5%,企业的净利润提高了44.4%,千亿企业数量增长了42.7%,同时民营企业占比增加了6个百分点。
我们看“十三五”期间制造业上市公司整体情况,截止到2020年中期二季度末,中国上市公司总的数量沪深两市大概在4000多家,其中有3000多家是制造业属性的上市公司。在这个板块当中,2015年到2019年,也就是在“十三五”期间,制造业的上市公司人均收入如图所示,也是在增长的态势,从2015年的中位数是68.2%增加到93.1%,人均净利润也是有一个波动性的增长,2019年较2015年也是有一个提升,销售的毛利率以及净利润也是在增长的态势当中。但是净资产收益率是略有下降的,刚刚分享的几位专家都提到了企业收入研发占比作为一个衡量指标,我们看到制造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比中位数基本上在4%到5%的区间,实际上较中小企业来讲投入是比较高的,但是较综合数对比国际平均水平的话还是略有偏低的。
第二个部分,跟大家分享工业基础报告,为什么前面说那么多,实际上工业基础指数研究也是基于对整个科技计划体系和产业计划体系两个方面的统筹分析之后,我们觉得对于推进工业基础水平要有一个评价体系,也是基于这样一个基础,基于对上市公司,对500强企业数据分析得出来工业基础指数分析。
工业指出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分成三个维度,分别从规模,产业的规模,质量是指产品高中低端市场份额,速度是指发展水平三个维度出发,建立了一个四级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衡量当前工业基础水平。四级指标体系当中重点考量在第一个方向,在供需基础也就是市场需求和供给基础,也就是产业链这样一个完整度,产业规模和自主性,刚才范老师讲到了对外依存度,我们可以反向来看最后得出来的结论。这个指数主要是围绕着十大领域重点方向开展研究的,其中重点研究了123个材料、零部件、软件方向和16个工艺方向,并将这些方向当中典型的重点产品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
这样一个公众研究,对推动科学衡量工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助力,同时也是引导企业、地区、行业提供工业基础发展水平进行支撑,为企业能够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个参考。
通过上述体系构建和数据分析,我们形成了2015到2019年年度工业基础指数,分别是研究显示:2015-
12:01
范志超 持续推动工业强基产业链一条龙,促产业链创新
范志超: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很高兴受组委会的邀请,和大家进行一次学习和交流。今天这个交流题目是《持续推动工业强基工程,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个也是在去年和前年参加的工信部工程院的项目有一些相关的心得。我的汇报分以下五个方面,首先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世界制造强国,到2035年要实现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
未来15年我们国家面临着几大趋势,第一个就是发达国家的高端制造业回流,重新布局高端制造业,日本、美国、德国等等国家,发展中国家越南、日本也是在后面进行追赶,分别布局先进制造业,同时再叠加我们今年新冠疫情影响,全球产业布局发生了一些足够的倾向,比如说纵向要缩短,以前不是制造的,全球可以供应的,它力争要在国内进行制造。另外我们航向的分布要趋于局域化,像中日韩或者欧洲联盟供应链是趋向于区域化的发展,所以说我们未来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双重挤压,我们这个全球产业链要重新构造格局。我们都知道,我们国家已经是制造大国,但是大而不强、全而不优,在几个方面跟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差距。比如说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原创新颠覆性成果不多,变革性成果不多。再比如说我们的工业基础薄弱,“卡脖子”问题比较严重,再一个就是我们的绿色化、智能化水平跟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2019年工程院组织专家对26类代表性的制造业产业进行调研,其中有五类是处于世界领先产业。比如说我们的5G设备,我们的高铁。我们的六类是处于世界的先进水平,比如说我们的航天装备,新能源汽车等等,还有我们的石化钢铁。差异比较大的有十类,比如说飞机,大飞机还有机载装备,高端数控机床。差距巨大的有我们的集成电路,有我们的工业软件,有我们的农机装备。
所以说去年总书记在8月26号中央财经委员会五次会议上提出了针对工业基础问题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要以夯实产业基础为根本,实现我们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为目标,以企业和企业家为主体,以政策协同为保障,打好产业技术高级化,产业链的现代化攻坚战。刚刚结束的五中全会,“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规划里面,把科技自强自立作为重要的战略支撑。其中有很多方面,关于科技方面的,比如说我们要强化前端的应用基础研究,包括应用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原始科技力量方面。另外一个要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包括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等等。还有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体制机制创新等等。
目前工业强基是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工业基础能力是决定我国制造强国建设成败的关键,它包括5G,原来是4G,现在是5G,多了一个工业软件,包括金属材料,金属零部件,金属工业软件,还有一个是基础,同时也包括我们国家的创新体系,我们国家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的一些金属材料、零部件形成一定产业规模,一些企业也出来,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存在一定问题,一方面是自主创新能力弱,研发投入比较少,科技创新对国家GDP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低,这个表里面是2019年的数据,我们科技创新贡献率是59.5%,发达国家一般是70%以上,对外一般是30%以下。而我们大概是40%到60%之间,比如说核心零部件、核心工艺,金属材料,工业软件等等,有很多卡脖子的地方,这是国外一旦断货,我们可能整个产业面临着瘫痪的问题,比如说我们的盾构机,我们的工业机器人伺服器等等。
第二个就是我们的基础工艺比较薄弱,造成我们的产品一致性,虽然说能造出来,但是产品的一致性、稳定性、寿命可靠性都跟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这是短板问题。比如说我们很多数控机床造出来了,但是缺乏工艺,它开不起来,有些零部件还加工不出来。再比如说我们的很多轴承寿命,齿轮寿命,产品寿命都跟国外有很大的差距,这是第二个短板问题。
第三个就是质量技术基础不行,能造出来,产品一致性、可靠性能够满足以后,还要有一个如何去高标准的计量检测,引领我们行业树立国际品牌,我们的质量技术基础不完善,质量效益指数比较低,这个里面有参数的一张图,发达国家里面的产品它的结构是菱形的,高端产品和终端产品是占大部分,我们国家是三角形,大部分属于中低端产品,整个是产品布局。
分析一下主要的原因:第一个缺乏顶层设计、对工业基础研究重视不足,产业链发展不协调、整机系统跟工业技术发展相脱节,尤其是我们进入世贸组织以后,我们很多属于重整机、轻配套,造成了我们很多是重视引进消化吸收,很多关键的零器件、零部件这种国外买的,甚至是针对国外的零部件,我们还可以退税。所以说造成了很多国外知名的零部件厂商涌入了中国,很多我们国内的自主企业难以得到这种市场性的机会,造成了后来的发展不能持续。
第二个就是我们的产业技术,共性技术研究不够,科技跟经济存在不融合的问题。一般的这种技术创新活动,我们分成了九个阶段,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二三指的是前期的基础研究,包括数理化,包括一些基本的假定、探索和验证的发现。第二个阶段是四五六,是关键共性技
12:01
张立同 纤维增强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
张立同: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下午好!我讲一个具体的材料,前面各位专家、各位领导是从产业链创新角度讲的,我想从具体的材料怎么样产学研结合来创新发展。
我的题目是《纤维增强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这个材料纤维增强以后它就不脆了,像这样敲它具有韧性,它的断裂性具有韧性的断裂纤维,对裂纹也不敏感,它不会发生灾难性的损毁,所以的话在国际上上世纪70年代法国(英文)教授发明了碳纤维增强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后来美国是买了法国的专利。1989年,我正好到美国做高级访问学者,当时让我做的是大型空间站用的陶瓷基复合材料,现在这个材料早早已经用到大型空间站,后来无意中得知他们还有一个(英文)计划,就是高温发动机材料计划,是要发展连续碳化硅纤维增强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这个用在航空发动机上,当时是针对高吞吐航空发动机做的。
这个材料大家认为是处于材料金字塔顶尖式的材料,它的难度大但是量少,不会像很多材料大批量来用,除非在尖端所需要的地方才用这个材料。这样的话发展难度就更大了,在我们团队我是从美国回来以后就想在国内发展,当时1991年回来想申报项目,主管部门不清楚这个材料道路以后发展怎么样,就没有批。后来一直到1998年,我们要搞高吞吐航空发动机,这个时候材料才被立项,要求五年内不仅要把材料突破还要做出贡献和考核,这样苛刻的要求确实压力很大。所以到1998年中期检查的时候,我们什么也没有做出来,最后要取消这个项目。最后说这么难再容我们一段时间,我们一定会做出来。结果这么一逼,我们大家带着学生最后日夜攻关,1998年底拿出来了,报道叫摔不碎的陶瓷,这两个片随便往地上摔都是摔不碎的陶瓷,就这样突破了这个技术。后来国外的学者(英文)教授也来看过,他说中国的发展速度太快了,在这个领域已经不能没有中国了,所以我们在国际上也争得一席之地。下一步想具体谈谈产学研结合是怎么样做的。我原来不知道是大会发言,以为是小组讨论,所以没有准备PPT。
2004年获得了奖以后,后面是怎么做的?当时突破的是材料技术,后面怎么把材料技术变成构件技术,当时获奖影响很大,国内外影响都很大,所以就给国防科工局张主任写了一封信,我建议搞一个中心把材料技术变成构件技术,最快他很快批了,符合基础能力建设,建议予以支持。这样的话建了一个航空产研基地,建了一个陶瓷基复合材料工程中心。在那怎么样进一步变成产品,到2010年的时候,我们三种典型的产品小批量生产验证获得了国内国外高度认可,到2011年的时候,我们就成立了一个公司,就想怎么样把构件技术变成产品技术,就成立公司,公司当时是西部大控股,有一些私营企业的人参加进来混合所有制。
后来到国际第八届陶瓷基复合材料会议的时候,在西安召开的,国际上特别评价说这个材料已经不能没有中国了,特别是大家看到我们对这个高吞吐航空飞行器做的大的精力,他们一直在那里看,不知道他们看什么,看完以后伸大拇哥,他也不说什么,我们说到底好在哪里,自己也不知道。之后的话,我们对比了国外的37、38B,我们的重量只有它的60%,比它做的更轻更强,这一点获得了国际认可。后来(英文)他看过了,他建议我们申报一个国家陶瓷基复合材料制造技术工程中心,这个中心实际是国内唯一的,在这个中心成立以后又获得了国家产业化项目支持,开始向产业转移,到2020年国投控股混合所有制这样一个公司,所以现在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了,飞机的刹车盘,大家都知道过去至少是用国外引进的,很重,刹车性能也不是特别好。后来用碳陶刹车,碳陶筋膜系数不够,所以经常刹不住车,最后我们就发展碳陶刹车盘,这个东西在歼-15等等战车上都用了,所以这个碳陶刹车盘是我们国际上第一个发明的就是这样一个技术。现在碳陶刹车盘有望民用方面拓展甚至是重卡,重卡经常刹不住车然后出现事故,所以我们也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推广,包括以后火车刹车部分也可以用这个碳陶刹车盘,这个后来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是我们国家独创的这样一个东西。
现在形成的产学研结合这样一个链条,国有资本又投入了,国家投资应该支持这件事。从这个里面我们体会到,像刚刚大家说的,产学研创新是一个基础,对于战略性的结构材料必须有团队持续发展,学校、工程中心和产业怎么结合,这也是新材料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现在承担的任务就比较多了,当时福岛核事故,大家都知道高温遇水产生氢气爆炸,这是福岛核事故的原因。所以福岛核事故以后,大家都在调研。有些人调研出去以后,国外在发展连续碳化硅纤维增强碳化硅,这个是很难的,但是要求四米长就不允许有一点弯曲等等,而且还要抗核的环境。在这个方面,我们也跟他们都签订了协议,还有一些核领域做一些技术研究,国内为此专门从欧洲引进千人万人计划,在这方面发挥核的领域,跟我们的材料结合起来。所以这样一个新的材料,实际上还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国外可能比我们发展的在某些地方要好一些,比如说美国机翼,它在陶瓷基复合材料发动机上的应用,达到230万小时,我们这个差距还是很大,特别在航空发动机上的应用,需求还不是那么足,
12:01
宋志平 立足产业链,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宋志平: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朋友们,大家下午好!今天非常高兴来参加这一次的创新产业链峰会,首先我代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代表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
大家知道我做了大半辈子企业,去年年底刚刚从岗位上退下来,现在做两个协会的会长。今天我就想结合这么多年的一些体会,给大家交流几点看法,我想跟大家交流两段我的体会。
第一个,我们在双循环中,在完善国内循环为主体这样一个循环过程中,我们如何来创新产业链,这也是我们现在想的比较多的一个问题。第一点要发挥自主创新、集成创新的优势,补短板,解决卡脖子的难题,打造中高端制造业。刚才干勇院士讲了新材料发展情况,我们看到在整个新材料发展过程里面,我们不少地被“卡脖子”,我过去做建材集团,建材大家一想先想到水泥和玻璃,实际建材是三个业务,一个是水泥和玻璃传统的建材,第二块是新材料,新材料这一块非基础材料也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使命,第三块是国际工程。
在新材料这一块里面,我想跟大家讲讲,过去我们这几年做了一些什么东西,里面有几项东西可以给大家讲。刚才有专家讲到了手机,手机有非常丰富的产业链连接起来,大家知道手机过去缺芯少屏,现在芯的问题没有解决,但是屏的问题解决了,屏的问题怎么解决的?大家知道这里面一个是液晶面板,一个是这些玻璃,实际上手机这块玻璃是四块玻璃,液晶面板两片玻璃再加上触控玻璃,还有表面的金刚玻璃,别看这片玻璃很复杂,过去我们一直做不了。是谁在做?是美国的和日本,这些年中国建材打破了垄断,把这两片玻璃给做了出来,也就是说面板玻璃只有0.3毫米厚,而且耐高温,是液晶显示的关键材料。
再加上前面这个金刚玻璃,含20%的铝,强度非常高,所以现在掉在地上的手机不容易摔碎,你看这件事情好像不复杂,实际上要做出它来不简单。另外一个大家知道,我们现在在疫苗,我在国药集团做过五年的董事长,大家知道疫苗做出来还不行,关键还得有装疫苗的小瓶子,这个小瓶子也是药用玻璃,过去我们也做不了,都是进口。但是在三年以前,中国建材在河北的蔚县开始开发了药用玻璃,去年获得了证书,今年正好就用上了。因为今年这个疫苗一紧张,美国一些国家大量的囤积小瓶子,一个疫苗厂就可以囤积2.5亿只小瓶子,它就进不来了。现在这些小瓶子都是由中国建材来生产,弥补了这个不足,我们讲产业链“卡脖子”,你看这个事情不大,但是关键时刻会卡住你。
再有我想到中国建材做了碳纤维,碳纤维过去也是由美国(贺氏)和日本的(东里),这两家公司在控制着高端碳纤维,就是T700以上,T700、T800、T1000,T1100,这些在航天航空上都是要使用的,787、380这些飞机上碳纤维的结构件占到70%,现在的919、929这些大飞机上也要大量的使用碳纤维,但是这些碳纤维西方也是对我们禁用的。中国建材这几年也把它给做了出来,通过12年的时间,把这个碳纤维T700、T800、T1000做出来了,去年也是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所以举这几个例子,我就想说明我们还是要大力投入自主创新和科技创新来解决产业链上关键的材料,今天讲材料的专家特别多,我过去也是做材料,但是我做材料是在企业的角度上去做的,这是第一点,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解决“卡脖子”。
第二个,围绕着核心产业打造产学研一体化集成平台。这方面也给大家举两个例子,一个是西安,我最近去过看到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大等等这些,他们结合企业研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尤其是孵化方面给我印象极其深刻,尤其是光基所,开发了一系列产品,我也在西安看到超导企业,我觉得这些都是围绕着产学研一体化打造的一些集成平台,我觉得非常好。
有些企业也是在研发上互相结合打造了集成研发平台,我今年去的北汽新能源,它的研究院让我大吃一惊,它有几十家学校、企业、科研单位联合做了一个大型的研究院,这个规模很大,在全世界也是一个先进的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因为你要想做好新能源汽车,你必须有这样的研发条件,我觉得这也是我看到一体化的研究,我觉得这也是我们要创新产业链所必须的,不光助力制造业产业链结合,我们还得注意产学研,把研究和产业结合在一起,打造中高端制造业产业链。如果没有研发进入,产业链不可能成为中高端的产业链,
第三点,发挥资本和混改的优势,围绕创新到底该怎么做?我们说体制很重要,制度很重要,文化很重要,但实际上在整个产业链创新过程中,其实资本最重要,没有资本任何创新创业都动弹不得。所以熊彼特先生在1912年写的那本书,《经济发展理论》里面讲到:资本是企业家创新的杠杆,这方面我们也是很有体会。中美两国是一个创新大国,所以大家看到今年独角兽排行行586家企业,中美两国占到了80%,美国是233家,中国是227家,和它仅差两家而已。中国主要在什么地方?主要在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这四个城市,占到了多少?82%,也就是这个地方创新创业和资本密集结合在一起,我就觉得创新创业特别重视资本,不光重视上市也要重视私募股权基金,让它来支持你来进行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讲,今年是资本市场30周年,
12:01
干勇 高端制造及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
干勇:尊敬的朱宏任会长,刚才的致辞演讲把产业链创新整个过程,要进行的工作任务和面临当前环境都讲的很清楚。作为我们来说高端制造和新材料发展是两头,这里面就是产业链连通的问题,今天我花几分钟谈一下矿产资源,因为时间比较紧,我谈的很快。
我国用40多年的时间,追赶了西方国家200余年的工业化进程,因此产业链不全这是自然的,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高质量发展是三个方面:经济、社会、生态全方位的高质量发展,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高效率、公平和绿色可持续的发展。
经济方面:高质量发展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高水平经济循环,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高的发展;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科技创新水平大幅提升,产业基础能力雄厚、产业结构合理、产业规模适度、质量效益高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
社会方面:高质量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的发展;是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形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的发展。
生态方面:高质量发展是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科学适用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得以构建的发展;是“空天地一体、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得以完善,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得以形成的发展;是生态安全和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美丽中国基本实现的发展。
全球制造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争夺和维护其全球产业链高中端位置,新兴大国制造业迈向中高端,但结构转型的过程艰难,资源富集国家被锁定在产业链中低端,迈向产业链中高端举步维艰,“一带一路”倡议及国际产能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和产业再平衡,全球制造业服务化进程快速推进。
2035年我国经济社会业态预测:制造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打造先进制造业:产品的全数字化设计;加工过程实现自动化编程、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实时采集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实现网络实时监控和自主调节,逐步达到柔性化生产、精细化管理。
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社会经济生产方式不断变革:新型材料器件、人工智能、大数据、新一代网络技术、建模与仿真等信息技术驱动各行各业向全领域、跨行业协同集成、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人类将迈入以“万物互联”为基础的崭新的智能化时代。
人工智能技术渗入产业融入生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家具、服装等传统消费品智能化升级的趋势明显,可穿戴产品、智能家居、数字家庭等新兴消费品层出不穷。
重视循环经济理念,绿色低碳生产技术和装备将普遍应用并引领发展:绿色低碳生产模式全面建立,工业生态链接广泛覆盖,实现节约化、高效化、洁净化生产。
新材料不断更新换代催生新兴产业发展:有机复合材料、生物活性材料与临床医学结合分别产生和发展了“电子皮肤”和组织再生工程。
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新时代中国科技发展的思路和重点。
1.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发展重点:(1)网络安全与新型显示,重点布局网络安全、光电功能材料与芯片、北斗、5G通讯、新型显示等重点领域。
1、网络安全:从专用互联网、行业互联网入手,大力研究自主可控的互联网关键技术。优先设计“真实可信、信息安全、访问授权、攻击预防、事后追溯、网络容侵、分级控制”的专用互联网。2、光电功能材料与芯片:掌握光电功能材料与光芯片器件的核心技术,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中科院目前拥有5个光电/光机研究所,在芯片、光有源器件、光无源器件、光模快与子系统等方面具备较好的基础。3、5G通讯:产业链条包括支撑层(网络规划设计,网络工程优化);基础层(射频器件,芯片,关键材料);传输层(主设备,基站天线,射频滤波器,小基站,SDN/NFV解决方案,光纤光缆,光模块、光器件,基站配套);应用层(系统集成,运营商,网络优化维护,移动终端设备);场景层(车联网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AR/VR,智能交通)等。3、新型显示:印刷显示:应重点突破关键材料(有机半导体材料、聚合物绝缘层材料、氧化物半导体墨水、纳米功能性材料、可溶性有机发光材料、量子点材料、石墨烯材料),印刷涂布和喷墨打印生产工艺(量产OLED印刷工艺、 柔性TFT背板工艺、柔性OLED工艺、柔性电子纸工艺、 R2R集成/制造等)、印刷TFT与显示器件。
激光显示:重点突破关键材料(GaN衬底材料、InGaN半导体外延材料、AlGaInP半导体外延材料、 芯片解理工艺等),器件工艺(器件封装工艺、RGB半导体激光器、光学模压成形工艺、RGB光源模组等)。
(2)集成电路与第三代半导体,重点布局集成电路、第三代半导体、支撑软件与指令集(EDA)、智能传感等重点领域。1、集成电路:突破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关键技术,以及制造集成电路所用的晶圆制造材料、硅片、光刻胶、电子气体、靶材等关键短板材料,实现14nm
12:01
张大卫 国际国内双循环背景下产业链发展
张大卫:尊敬的朱宏任理事长,我是一个老工业,从1971年当机械工人开始,一直到当副省长之前,一直在工业部门,除了中间几年上学。参加这样的会非常高兴,有一种回家找到组织的感觉,首先还是代表工业战线老领导,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理事长曾培炎同志向大会召开表示祝贺,我们现在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是一家研究宏观经济和开展国际交流这样一个新兴智库,现在也把产业链、供应链经济政策研究作为自己一项重要内容。
去年,我带着课题组的同志到中企联去,看到中企联在研究产业链研究,针对敌对势力包括一些国家对我们实行产业链“卡脖子”所造成的困难,提出自己的一些解决方案,我感觉非常受鼓舞非常振奋。因为我们年轻的时候,那个时候一穷二白,自己没有设备,那个时候不是一般的没有,在那种情况下,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当时场景历历在目,但是我们靠着那一股劲还是发展起来了。
当然,虽然后来改革开放大量的引进消化吸收,使我们的工业基础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当年那个精神确实不能丢。所以说今天刚开这个会,我想把自己研究的一些想法跟大家交流一下,现在主要是研究供应链和数字贸易,还有数据跨境流动,可能跟产业链有一点关系,谈一点体会,一共是三个问题。
一、深刻理解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意义。
经济全球化、自由贸易的发展和跨国公司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行为,推动了国际产业的垂直分工并形成了全球供应链体系。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2001年入世后,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融入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市场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推动我国经济实力与竞争力快速提升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全球供应链的格局。
在全球供应链顺畅运转的状态下,国际分工细化,中间品贸易增多,各国际和地区在供应链的不同价值位上分享经济全球化的红利。随着在供应链上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由于市场力和供应链组织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这是我找到苹果的供应链示意图,这是在中国国内,当时我参与了苹果供应链在国内市场的辅助工作,这是在国内的设计图。进入到河南省以后,苹果在河南省的工业连、产业链的示意图,图像不太完善,从制造到销售到消费,大体上可以看到中国内地经济深入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我们现在为什么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
1.全球供应链的重塑
当前全球供应链运行遇到困难、挑战和冲击。主要体现在:(1)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无法有效解决供应链运行中的深刻矛盾。(2)全球供应链负效应外溢,导致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劳动力资源配置不平等加剧,形成了技术与市场的垄断,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对市场及资源强大的支配能力限制了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活力与空间。(3)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民粹主义的抬头和流行破坏了全球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和自我修复能力,使人们通过结构性改革来改善全球供应链的信心降低。(4)新冠疫情的冲击,更是暴露了一些行业(如汽车零部件、医疗卫生保障)全球供应链过长的短板和可靠性、稳定性不足的问题。
2.中国消费市场的成长
改革、开放、创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形成了增长强劲的内需市场。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冲击,我国2008年以后把扩大内需作为稳经济、保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国内循环的作用上升。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对技术运用、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定义权提升。我国商品零售额即将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未来15年,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会增至8亿多人,实现翻番。
3.完整内需体系的构建
我国基于国内外市场形成的强大生产能力,能够促进全球要素资源整合创新,为国内发展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发力,更加重视提升有效供给能力、满足有效需求,更加注重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一些企业形成覆盖全国的市场网络,比如说京东、菜鸟、顺丰这样一些体系。
今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点明了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内涵。我理解有四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拉紧与国际供应链的依存关系;打造自主可靠、安全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推动经济的数字化转型。
在最近召开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进一步强调,我们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我国客观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自觉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
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的格局,不仅体现了中央发展战略转型的内涵,也适应了国内基础条件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际环境变化的特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修复经济均衡的应对之策,更是长远驱动内外经济均衡水平的跃升,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重要一步。
二、关键在于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做到
12:01
何映昆 致辞
何映昆:尊敬的朱会长,各位领导、各位院士、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产业链、供应链是大国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也是经济发展安全的生命线。今天中国企业联合会举办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聚焦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交流思想和实践经验具有重要意义。借此机会,我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对峰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也对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制造业发展,支持优化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工作社会各界表示衷心感谢!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产业链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强调:要保持好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提升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十四五”规划建议把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首要任务。
近年来,我部围绕产业链创新,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全力打通产业链、供应链格局。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决策部署,我们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全力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是紧抓龙头产业,推动全产业链复工复产,为尽快化解新冠肺炎疫情对制造业的冲击,我们成立了推进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的工作专班,向广东、江苏、浙江等七个工业大省派出了30多名联络员,推动解决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跨部门跨地区的问题。
二是推动多措并举,为中小企业纾难解困。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创新难人才缺的问题,我们发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作用,出台帮扶中小企业二十条措施,出台了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调整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代偿补偿试点等支持政策。
三是研判疫情风险,全力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联合有关部门建立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部级协调机制,制定实施一系列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指导性政策和工作方案,研判全球疫情对重点行业产业链的影响,开展重点产业链调查,指导重点行业加大对严重依赖进口关键零部件和原料采购力,提高风险的应对能力。尤其是近年来为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升工业基础能力,我们以夯实制造业基础为重点,深入实施工业强基工程。
一是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以企业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聚焦产业链畅通实施重点突破,一些基础核心的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工业软件,基础材料,基础供应等核心环节短板瓶颈初步得到缓解,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逐步提高。二是加强重点产品和工艺一条龙的应用推广,推动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分工合作、协同创新模式。
目前已经推进16个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并取得积极成效。如IGBT,器械一条龙,攻克了AMB活性焊接技术,大面积印制技术,活性焊料制备技术,性能指标达到和超过进口产品。超大件供给一条龙推向了三项国际标准立项,引导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等社会投资接近十亿元。
各位嘉宾,古语有云,因势而谋,谋定而后动,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创新必须深刻认清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实时调整战略重点。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展形势错综复杂,不确定性已成为我国产业链创新最大的挑战。一方面外部环境风险挑战不断上升,全球大变革、大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全球经济全面衰退,全球产业链布局加速重构,区域化、本地化发展趋势凸显,逆全球化思潮泛起,单边保护主义上升,对全球经贸秩序带来巨大冲击,全球产业合作充满变数。美国对我步步紧逼,不断升级对我高技术行业企业的打压,中美博弈巨大长期性、复杂性,美国对我高技术企业打压已成为我国产业链创新发展面临外部环境中最大不确定性因素。面对国际国内复杂严峻形势,中央财经第五次会议指出: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的核心就是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主要环节组成经济循环,产业链是生产的主体,只有提升产业链水平,实现生产循环上升才能夯实畅通经济大循环的基础。
各位嘉宾、“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推动产业链创新发展,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十分重要。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用好率先控制疫情和实现经济恢复增长宝贵的时间窗口,扎实推进产业链强链、补链、畅链、互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一是要提升产业基础能力,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探索揭榜挂帅新的攻关机制,调动产学研用各方面积极性,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强化技术产品和技术攻关,工程化和市场应用,切实增强产业配套能力,稳固产业发展根基。
二是要激发内需市场牵引带动产业链现代化,积极
12:01
朱宏任 致辞
朱宏任:尊敬的张大卫理事长,尊敬的干勇院士、张立同院士、宋志平会长、何映昆副司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时值岁末,冬寒料峭,但首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的会场内外热气腾腾,大家齐聚共同研讨新发展格局下的产业链创新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此,我谨代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向出席本次论坛的各位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向关心和支持本次论坛的各位领导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首刚刚过去的一年,我们心情不能平静。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一度肆虐,在人民群众生命受到威胁的同时,企业赖以生存的生产链供应链一度中断,给我国的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失。少数国家逆全球化的潮流而动,为一己之利行霸凌作法,处心积虑打压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切断产业链,妄图阻隔中国的前进道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政府的开展组织协调,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应对疫情的人民战争,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同时,开足马力生产防疫救治紧缺物资,加快复工复产步伐,千方百计接通产业链,成效凸显。中国社会取得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战略性成果,经济率先摆脱了衰退的阴影,市场信心不断增强,稳定增长的势头得到巩固。可以有把握的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面对“十四五”规划即将顺利起航,我们深切体会到,要适应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的重要变化,一定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党中央准确分析判断世界经济发展大势做出的战略抉择,也是未来一段时期国内经济工作的发展主线。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针对国内外的各种挑战,建设运行正常、循环通畅、韧性十足的产业链供应链,将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借此机会,我谈几点思考,与大家交流。
一、从三个维度理解产业链创新发展的深刻内涵
第一,加快产业链创新发展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目前制造业正处在从产业链中低端向上跃升的重要阶段。但是,由于受路径依赖、低端锁定、创新瓶颈、人才缺乏等影响,在产业链进一步发展中出现了明显的断点、堵点,一些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打破这些障碍别无他途,只有聚焦高质量发展方向,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加大产业链创新发展的力度,锻长补短,连接断点,打通堵点,集聚各方资源,寻求产业链向上的突破。
第二,加快产业链创新发展是保证转型升级势头不减的重要动力。近年来,中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成效明显,随着技术改造投资增加,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至14.4%。产业链竞争力加快提升,建成17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持续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工业强基一条龙应用计划初见成效,产业创新和基础能力稳步提升。十四五时期,要保证工业发展势头不减,就需要加快转型步伐,努力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党中央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就是充分强调产业链创新发展的重要性。
第三,加快产业链创新发展是加强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促进经济活动的畅通是高质量的现代化产业链的基本功能。畅通包括国内各个环节、各个产业、各个部门、各个区域之间的畅通,也包括国内与国外的经济联通。在世界经济持续下行和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背景下,避免经济活动中断和分割是首要任务。因此,要保持产业链的安全和供应链的稳定,就必须坚持以创新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发展的主动权,全力做到打通创新链、强化产业链、稳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
二、从三个角度展示产业链创新发展的重要思考
产业链涵盖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的全过程,包括动力提供、原材料生产、技术研发、中间品制造、终端产品制造乃至流通和消费等环节,是产业组织、生产过程和价值实现的统一。"产业链创新发展"的实质是用当代科学技术和先进产业组织方式来武装、改造传统产业链,加快发展现代产业链,使产业链现代化体现在价值链各环节的价值增值、企业链上下游分工的有序协同、供需链连接性的效率与安全均衡、空间链区域布局的集聚与扩散协调等方面。从产业链运转形式看,产业链创新发展体现在产业链韧性、产业链协同和产业链网络化三个方面。
角度一:着力产业链韧性,是指通过企业链中纵向、横向各类企业的转型升级,不断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技术经济水平,或重构产业链,使其能够向高端方向发展进而适应更广的市场范围、应对更复杂的市场不确定性。
角度二:着力产业链协同,是指通过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的优化配置和提升,使产业链中纵向上下游各环节间和横向多种功能之间实现互补,从而实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多赢局
13:12
2020-11-17
16:12
首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
产业链一条龙推进
——在首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于俊详
(2020年11月27日,北京)
尊敬的曹院士、各位领导专家、各位来宾:
大家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以前,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外部环境下,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对我国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从产业链循环的角度分析,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会产生需求,所以经济循环,要特别关注产业链循环,关注产业链相应环节的市场需求及技术供给。
我们知道,工业基础能力不强,严重影响主机、成套设备和整机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品牌信誉,制约我国工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成为制造强国建设的瓶颈。所以要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首先要夯实工业基础,提升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应用是提升基础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的前提,是促进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 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四基”发展的关键。从2017年开始,工信部组织实施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以需求为牵引,针对重点基础产品、工艺提出包括关键技术 研发、产品设计、专用材料开发、先进工艺开发应用、公共试验平台建设、批量生产、示范推广的“一条龙”应用计划,促进整机 (系统)和基础技术互动发展,协同研制计量标准,建立上中下 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新模式,推进产 业链协作。“十三五”期间,十六条龙全部以第三方机构组织推进,比如中国企业联合会承接的IGBT器件等多个一条龙,我单位……承接的……一条龙等……
工业基础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协同推进,一条龙工作的推进也还在继续,我们期望以大家共同的努力能够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贡献一份力量。
最后,预祝“首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16:12
首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
首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筹备工作
——在首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陈玉涛 中关村中企慧联先进制造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
(2020年11月27日,北京)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院士、各位来宾和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
接下来我来介绍“首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筹备工作的进展情况。
本届峰会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主题,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主办,中关村中企慧联先进制造产业技术联盟承办,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成果转化联盟协办,中国轴承工业协会、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机械工业规划研究院、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等单位作为支持单位。届时,二十余位两院院士将围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行演讲,多位专家和企业家进行报告。
峰会的会议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主旨报告:立足强化工业基础,推进产业链创新发展。
2.院士报告: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3.产业论坛:举办“推动航材产业链创新、助力军民融合大发展”、“保障锂电产业链安全、加速国内大循环格局”、“提升医药产业链水平、凝聚健康发展新动力”等3场分别针对航空材料产业链、锂电新材产业链、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链创新发展专题论坛。
4.《工业基础发展指数(2020)》发布。
5. 一条龙示范企业授牌。对工业和信息化部同意的工业强基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耐高温叶片一条龙示范企业、传感器一条龙示范企业、高性能难熔难加工合金大型复杂构件增材制造(3D打印)一条龙示范企业授牌。
6. 工业强基一条龙示范企业闭门研讨会。
本次峰会拟邀请有关部委和行业协会领导,院士及专家,工业强基一条龙应用示范企业和中国500强企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及会员企业,投资机构,主流媒体等单位代表500人出席会议。峰会将于2020年12月18日全天北京香格里拉饭店二楼新阁大宴会厅举行。欢迎大家的参与、感谢大家的支持!
最后,我们相信有大家的鼎力支持,“首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定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16:12
首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基本情况介绍-史向辉
首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基本情况
——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史向辉 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
(2020年11月27日,北京)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各位来宾和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向大家介绍“首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的有关情况。
2019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2019年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研究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问题、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问题。习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
国际贸易环境挑战和全球疫情影响下,保产业链供应链显得尤为重要。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召开会议,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研究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对今年发展主要目标和下一阶段工作总体部署中明确加大“六稳”工作力度,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2020年7月21日下午,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要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 按照年平均汇率折算,我国经济总量达到14.4万亿美元,与日、德、英、法四国国内生产总值之和大体相当,稳居世界第二位 第二产业增加值386165亿元,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0年稳居世界首位。我国是全球最有潜力的大市场,具有最完备的产业配套条件,是推动全球制造业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工业基础能力提升显得更为紧迫,需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为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谋划“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驱动,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加强“六稳”“六保”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保障我国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持续推进工业强基工程,巩固2017年-2019年工业强基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工作成效,加快工业强基成果推广应用,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及产业链间跨界协同创新机制,增强产业链韧性,全面塑造产业链发展新优势,我会在有关各方的支持下,定于2020年12月18日在北京举办“首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
各位朋友!我们对本次论坛十分重视,已经做了大量筹备工作。我们相信,在各单位、500强企业、一条龙企业与媒体朋友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首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谢谢大家!
16:12
首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
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情况
——在首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曹春晓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0年11月27日,北京)
各位来宾和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刚才前面同志介绍了“首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的有关情况,我主要讲一讲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的相关情况,比如国家科技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
一、科技计划
我国拥有完整的科技政策体系,十三五期间也做了大量的工作。2015年1月1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根据国家战略需求、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和科技创新规律,将中央各部门管理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整合形成五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分别是: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探索,支持人才和团队建设,增强源头创新能力
(2)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产品和重大产业化目标,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在设定时限内进行集成式协同攻关
(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对事关国计民生的农业、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健康等领域中需要长期演进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重大国际科技合作,按照重点专项组织实施,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研发布局和协同创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
(4)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通过风险补偿、后补助、创投引导等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和支持技术创新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资本化、产业化
(5)基地和人才专项,支持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和能力提升,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支持创新人才和优秀团队的科研工作,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条件保障能力。
“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陆续启动了59个试点专项、6个试点专项。
2016-2018年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陆续启动了42个重点专项、6个试点专项,包括3720个项目,由1414家院校/单位/企业承担。
其中,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了36个重点专项、6个试点专项,共计1172个项目,由560家院校/单位/企业承担。2017年42个重点专项、6个试点专项,共计1304个项目,由678家院校/单位/企业承担。2018年公示的51个重点专项、6个试点专项,共计1244个项目,由713家院校/单位/企业承担。
二、国家重点实验室
截至2018年12月,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共274个,试点国家实验室11个。截至2018年12月,在运行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共38个。
根据最新的不完全统计,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不少于322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不少于41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不少于17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不少于217个,国家实验室(含筹备)不少于20个。
三、制造业创新中心
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提出了“十三五”、“十四五”期间的制造业创新体系目标、路径及保障措施,旨在通过组织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加快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随后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条件》,为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具体落地提供了政策依据。
2018年5月,工信部发布了《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考核评估管理办法(暂行)》,明确了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考核评估办法。2018年9月,工信部发布了《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领域总体布局(2018年新增)》,指明了“十三五”后期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方向。
“十三五”期间,工信部共批复了16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遍及全国10个省份及直辖市,涉及汽车、机器人、轨道交通、农机、医疗器械、新材料、增材制造、集成电路、电子、传感器等多个高端制造领域。
虽然在不断投入,各项创新主体在推进中,创新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产业链的创新还需要政产学研用金各方持之以恒的共同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最后,预祝“首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2020年首届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2020年12月17日-18日在
北京香格里拉饭店顺利结束!